教师志愿者:用心守护 用爱护航
本轮疫情以来,上海各高校实行封闭管理已经超过一个月。在封闭管理之下,学生们的生活、学习如何保障?
在学校封闭管理的基础上,同济大学从4月初起,实施了更为严格的楼宇封闭管理。为了让3万多名在校生吃上热乎的一日三餐,留校的教职工组成送餐志愿队。有人用小板车,有人开来私家车。
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教授 谢欢:我们学院同事自己正好有一辆送货的小三轮,我们就用它来送饭,大概一个小三轮一趟能拉400盒左右盒饭,比我们平常那个汽车要实用多了,所以我们现在开玩笑,两辆“宝马”也不换我们这个三轮车。
每天平均超过9万份的餐食,送餐志愿者们要往返很多趟,一天下来总能轻松超过2万步。他们中不乏院长、导师、知名教授。同学们笑称,这可能是“学历最高”的送餐员了。
平日吃饭、喝水的小事,疫情之下都是学生们的大事。在得知学生宿舍缺少储水设备,学生们喝水成问题后,老师们又纷纷捐出了自己各式各样的水壶,同学们表示很暖心。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研究生 沈翔翔:感谢汽车学院风洞中心李老师给我的水壶,也非常感谢帮助转运物资的各位老师们,解决了我在宿舍储水的燃眉之急。
办公室、食堂里各式各样的简易床,是留校教职工坚守月余的见证。有人甚至两排椅子一拼,铺张纸板,就是一张床。针对封楼管理后学生们可能面临的心理变化,同济大学还开通了心理咨询电话热线、“树洞君”网络咨询平台。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研究生 沈翔翔:在这段时光里,我见证了无数同济师生守望相助,奋斗在一线。我们同舟共济,共克时艰。
在上海各高校,师生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参与抗疫。东华大学的“教师志愿者群”里,每天需求近百人的志愿服务名额,总是秒没。教师们说,要拼手速才能抢到。
在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成立了青年教师突击队,他们推出的校内科技抗疫平台3.0版,新增“健康E档案”“校园进出管理”“重点人员预警”等功能板块,实现师生一人一档,与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实时对接。学生还可以通过平台,记录自己每日健康状况,预约核酸检测等。
上海大学青年教师突击队成员 夏上云:我们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定位风险人员和风险区域,大大加快了流调和风险管控的速度以及准确度,高效快捷地织密了防疫网,筑牢了防疫墙。
组建校园“医疗小队”等方式服务师生需求
启动封闭管理后,一些“平常事”变成了考验。上海多所高校以人为本,通过组建校园“医疗小队”、搭建线上平台等方式,服务师生需求。
华东师范大学:组建校园“医疗小队”
在华东师范大学校医院,由16名医学生组建的校园“医疗小队”,正在为师生提供医疗咨询服务。
全封闭管理后,为解决师生日常求医问药的难题,学校调动医疗力量和资源,搭建了线上线下多渠道医疗保障服务体系,分层分类为师生提供医疗诊治、咨询和配药等服务。听闻学校需要医疗志愿者,医学生们纷纷主动请战。
华东师范大学校园“医疗小队”成员 林彤远:我们医疗小分队涵盖了内科、外科、检验、药剂的临床一线的工作人员,主要是为学生线上问诊、电话的问诊,还有平时日常药物的分发,物资的发放,此外还参与每天的核酸采样工作。
服务期间,医疗小队主动延长门诊接诊时间,提供24小时电话医疗咨询,并开设了医疗咨询邮箱问诊,建立医疗咨询微信群。截至目前,问诊记录已达1700多条。大家还从中总结出了皮肤类疾病、呼吸道感染等十类疫情期间常见健康问题,并汇总整理出一份贴心又专业的“疫情防控期间常见疾病应对处理方案”。
上海交通大学:生活服务平台让“师生需求马上办”
上海交通大学从3月9日启动闭环管理,学校的生活服务平台迅速开通疫情防控咨询热线、在线客服及24小时随手拍服务,让师生们的问题能一键直达受理单位。“眼镜碎了没处配”“快递到了没法取”“卡机坏了刷不了”等问题,平台都可以迅速寻找校内对口单位协助解决。
上海交通大学校园管理办公室主任 王震:为了打通了师生与学校信息互通的“最后一公里”,平台建立了“半日报”机制,通过校内各单位的通力协作和分级分类处理,让师生需求“交我办、马上办”。比如一些必要的物资需求,就医、快递、洗澡等方面的生活需求,都能通过服务热线及时获得解决,有效疏解了师生的焦虑情绪。3月份服务开通以来,累计受理各类反馈1804件,有效沟通率达95%,满意度超97%。
根据师生关切和学校疫情防控特点,平台将反馈分类为“餐饮服务”“宿舍管理”“核酸检测”“快递外卖”等类型。同时,通过师生的实时反馈,学校也在及时发现漏洞,补齐短板。生活服务平台和热线电话在闭环管理前三天,就收到各类有效意见建议350余件,包含环境消杀、物资配置、核酸检测、人员管理等方面,成为协助学校提升疫情防控能力及精准服务供给的重要数据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校园管理办公室主任 王震:全员参与的方式更容易让学校关注到特殊群体的个性化需求。比如一些同学对食物过敏、一些同学正在用药、一些同学需要心理疏导等等,学校采取了更有针对性的举措,让防疫工作也增添一份人文关怀。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 符瑶:看到一条又一条建议变成一个又一个的现实,看到我们的想法能够与学校一起助力防疫,这让我感觉到自己正在和所有教职工、医护人员一起,团结一致、共克时艰。我也相信,在每一个人的努力之下,我们的校园终将阴霾尽散,春暖花开。
来源:央视新闻
编辑:夏徐寅
责任编辑:范家乐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