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
“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 回望即将过去的2021年,习近平主席2019年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始终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交织,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个别国家抱持冷战思维,沉迷于以意识形态划线,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人类迫切需要树立正确的文明观,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通,不断汇聚起战胜共同挑战的文化文明力量。
中国始终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年初,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摒弃意识形态偏见,共同走和平共处、互利共赢之路,强调“各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各有千秋,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关键在于是否符合本国国情,能否获得人民拥护和支持,能否带来政治稳定、社会进步、民生改善,能否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贡献”。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强调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并宣布中方将在疫情得到控制后即举办第二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为促进亚洲和世界文明对话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通。落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成果,中国与巴基斯坦、韩国、伊朗、老挝、亚美尼亚等国签署关于经典著作互译出版的备忘录;在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上,中方提出加强文化、教育、旅游、体育、媒体、出版、智库、青年、地方等领域交流合作;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三次会晤上,中方倡议建立金砖国家职业教育联盟,举办职业技能大赛,为五国职业院校和企业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中方表示愿同东盟加强职业教育、学历互认等合作,增加中国—东盟菁英奖学金名额,开展青年营等活动;在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中方提出将同非洲国家密切配合,共同实施人文交流等“九项工程”……一系列中国倡议和中国行动,为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注入了新动力。
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经历疫情洗礼,各国人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要摒弃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反对任何形式的“新冷战”和意识形态对抗。与个别国家以意识形态划线、制造分裂对抗不同,中国坚定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团结合作,坚决反对利用疫情和病毒溯源搞污名化、政治化,坚决反对打着“民主”和“人权”幌子干涉别国内政,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支持。
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中国将继续与各国一道,秉持平等和尊重,通过对话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共同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编辑:施薇
责任编辑:范菁
来源:人民日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