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8月10日给“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外籍青年代表回信,对他们积极到中国各地走访、深化对华了解表示赞赏,鼓励他们加强交流互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近日,来自28个国家的36位项目外籍青年代表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祝贺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近年来,许多国际人士在中国学习、工作、生活,见证了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中华大地上建设富饶美丽的家园,创造多姿多彩的文化,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小康生活。
“大湾区处处都有梦想开花的声音”
本报记者 程远州
夜幕初降,登临广州塔,繁华的都市江景一览无余。
“在这里,厚重的历史传统与蓬勃的现代活力碰撞,让这座大都市有了神奇的魅力。”在璀璨绚丽的珠江夜景中,来自清华大学的德国留学生秦赫宸感叹道。他参加的是由全球化智库和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共同发起的“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
近日,在该项目下的“国际青年中国行”活动中,秦赫宸同来自17个国家的20余名青年一道先后造访广州、东莞、深圳,一路调研、参观、体验,同当地企业及民众分享交流,深度感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活力,领略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
“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大湾区中央商务区核心区,并将以总部经济、金融服务、商贸服务和科技创新等产业领域作为发展重点。”在广州南沙明珠湾规划展览馆,解说员向外籍青年们详细讲述“岭南水城、星级城市”的规划设计,勾勒出正加速到来的未来图景。
在南沙智慧城市示范区的展板前,来自格鲁吉亚的郭凯赫驻足良久。“我在中国生活了许多年,之前没有关注过这个海边小城,没想到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之下,短短几年,一座国际化现代化的智慧城市已经初具雏形。”
地处珠江入海口和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中心,南沙自贸区正在崛起为大湾区新兴产业和人才汇聚的新高地,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选择到南沙创业。在南沙创汇谷街区,外籍青年们走访了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在这里,有许许多多的追梦故事。
“不断优化的人才引进政策和人才培育机制,让大湾区处处都有梦想开花的声音。”已经在广州生活了8年多的俄罗斯姑娘达丽娅深有感触。目前在华南理工大学做博士后的她,致力于城市遗产保护和城市更新研究。“我很欣喜地看到,大湾区的城市正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快速转变。”达丽娅说。
沿着中国最繁忙的高速公路之一广深高速,外籍青年们“打卡”了东莞松山湖,继续感受大湾区的科创魅力。在华为溪流背坡村,宜人的园区环境让大家赞不绝口。乘坐绿色节能的有轨电车,参访团到达研发中心,与华为工作人员展开了深入交流。5G技术等一系列服务全球发展的前沿科技创新,以及中国快速发展的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业等话题引发大家的热烈讨论。
“华为开展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的过程令我印象深刻。”担任PTL集团中国—以色列商务解决方案顾问的以色列青年世民感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我切身体会到了大湾区蓬勃的科创活力”。
“我的使命就是成为一名国际交流大使,把我在这里看到的告诉其他人。”来自加拿大的“90后”青年罗志成说。
在深圳,参访团来到南山区政务服务中心模拟办理政务,亲身体验“最多跑一次”“数字城市”等政务服务,了解科技赋能下的社区治理;在深圳人才公园等地,大家驻足细看全球高科技人才在深创新成果案例,了解外国人在深圳创业的优惠政策,并与深圳市人才工作局局长张林,以及来自高校、高科技创业公司、在深创业国际企业的代表们展开深入对话,探索这座以开放、包容、年轻和活力著称的城市的“人才密码”。
“只要是人才,就能在这里找到机会——这非常吸引人。”来自莱索托的非洲广东商会公关部部长李诺感叹。
“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吸引了许多观众。一幅幅照片、一段段视频、一则则故事,呈现了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的重要时刻。青年们来到展览现场,听来自不同领域的4位新老“深圳人”讲述了他们各自的深圳故事,对这段波澜壮阔的历程有了更为生动的认识。
“无论是对本国的经济发展,还是对全球经济的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都功不可没。”来自津巴布韦的米莱说。感受到中国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增强,他参与创办了一个公益服务平台,通过组织留学生参加跨文化交流、志愿活动等方式,帮助外籍人士融入中国。
欣赏粤剧、传统醒狮表演,学习水袖动作、书法运笔……除了感受大湾区强劲的经济活力,外籍青年们还体验了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每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体验点,达丽娅都饶有兴致地尝试。这几年,她在大湾区考察研究了多个历史文化街区。“在推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中国越来越重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达丽娅说,“在大湾区,经常可以看到现代化的生活场景和具有历史感的文化元素比邻而居、和谐共处,这让城市更美好。”
“把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理念介绍给更多人”
本报记者 方 敏
不久前,在山清水秀的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王村口镇,来自赞比亚的小伙儿科尼利厄斯·查比·姆韦瓦身着红军服,头戴红军帽,在教官的带领下重走红军路。
“我曾在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中读到过中国红军的故事,如今亲身体验,感受很深。”姆韦瓦说道。他今年30岁,正在浙江农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攻读风景园林学硕士学位。
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浙江农林大学开展“感知红色文化”系列活动,组织留学生深入浙江各地的红色根据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并鼓励他们将体会记录下来,书写新时代留学生版的《西行漫记》。姆韦瓦和来自俄罗斯、乌克兰、越南、吉尔吉斯斯坦、玻利维亚等国家的留学生一起走进浙西南革命根据地,了解中国革命先烈的故事。
丽水遂昌王村口镇是红军挺进师的师部驻地。20世纪30年代,粟裕、刘英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进驻这里,并逐步创建了以王村口镇为中心的浙西南游击根据地。挺进师将士浴血奋战,许多战士在游击战争中牺牲,长眠于此。
在王村口镇,姆韦瓦和同学们参观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馆,体验红军生活。活动中,姆韦瓦还学会了唱红色歌曲,一曲《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唱得十分动人。“这个活动让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的革命历史。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心连心,为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活动结束后,姆韦瓦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段话。
在中国学习期间,姆韦瓦喜欢到处走走看看。此次活动的举办地遂昌,他此前已来过4次。“每次来都有新的体验与发现。相比4年前,村里的路更宽了,环境更整洁漂亮了,房前屋后都种满了鲜花,处处闻得到花香。”姆韦瓦说。近年来,当地开展环境治理,党员干部深入乡村,与群众一起建设美好家园。
在中国的7年时间里,让姆韦瓦感触最深的就是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他的印象中,浙江农林大学所在地杭州市临安区,几年前还是一个偏僻的小城。随着2017年撤市设区,临安深度融入杭州都市区快速发展中。去年,杭州地铁16号线开通,从农林大学站坐地铁到杭州市中心只需不到一个小时。不仅如此,学校周围也陆续开起了商场、大型超市,生活越来越方便。
中国发展奇迹的奥秘在哪里?这是萦绕在姆韦瓦脑海中的问题。最近,他在一本书中找到了答案。在“中国概况”这门课上,老师推荐阅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姆韦瓦认真阅读。书边的空白处,已被他密密麻麻记满了笔记。其中,被标记最多的专题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结合此次遂昌之行,姆韦瓦认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巨大发展奇迹的根本所在。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姆韦瓦报名成为一名校园防疫志愿者,每天帮助同学们测体温,购买必需的生活物资,并积极普及防疫知识。作为一名志愿者,他见证了身边的中国共产党员们冲在抗疫一线,在学校、在社区、在村镇,在有需要的地方,他们挺身而出,全心投入。这些都加深了他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理解。
今年年底,姆韦瓦即将毕业。“我的梦想就是回国当一名公务员,把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理念介绍给更多人,并运用到建设我的国家的具体实践中。”姆韦瓦说。
(人民网记者王丽玮参与采写)
“中国脱贫攻坚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励了我们”
本报记者 刘晓宇
“我原来是渔民,一家人都住在船上,14平方米的船里,住着6口人。”面对远道而来的国际友人,福建省宁德市下白石镇下岐村村民江成财回忆起连家船民的生活,“那时候最怕台风天,一到台风天,就怕船翻了”。
“您现在做什么工作?生活怎么样?”喀麦隆驻华大使马丁·姆巴纳问。“我现在做海鲜捕捞生意,收入还不错,一年有30多万元收入。”江成财乐呵呵地答。
近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组织来自亚洲、非洲、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13个国家驻华使节赴福建省参访。驻华使节们走进下岐村,与村民们交流,看村里的变化,了解该村的发展历史。
在下岐村的渔民广场上,摆放着一艘船——船侧有一双长桨,底部的船舱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面的水舱用于装载鱼获,后面的空舱则用于放置衣食杂物。曾经,连家船民祖祖辈辈居住在这样的船上,以船为家,生活贫苦。1997年至1999年,下岐村采取“分期分批,全面搬迁”的办法,建设2个新村、6个安置点。此后,连家船民逐步搬上岸、住上房、用上电,生活也随之美起来、富起来。
从江成财的经历中,驻华使节们了解到下岐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搬迁上岸后,当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以及渔民们的自身努力,让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佛得角驻华大使塔尼亚·罗穆阿尔多感慨。
在宁德摆脱贫困的故事里,除了连家船民上岸,还有畲族村民下山。宁德市蕉城区七都镇北山村是个畲族村。“我们村子原先在半山腰,交通闭塞,村子很穷,村民们的生活很苦。”北山村村支书钟伏零回忆说,后来在扶贫政策的引导下,畲族群众搬下了山,村民们开始种植畲药、脐橙和草莓。如今,各品类经济作物种植总面积达3000亩,产值超过2400万元。北山村周边还引进了几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村民们家门口就业。“现在,北山村人均年收入达到2.56万元。”
活动现场,驻华使节们还在当地村民们载歌载舞的演出中体验了一把畲族文化。“北山村动人的畲族乐曲久久在我心中回荡。”参访结束,罗穆阿尔多大使说道。
“上世纪90年代末,当地部分村民仍居住在茅草屋、连家船。如今,宁德正在培育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连续两年平均增幅位居福建省第一。”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林松添表示,宁德是中国减贫发展的缩影。从宁德的发展变化可以了解到中国为什么能取得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姆巴纳大使表示,消除贫困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巨大成就,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们此行就是来学习借鉴中国在脱贫攻坚中的成功经验做法。我们希望进一步加强与福建省的交流合作,推动友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许多驻华使节对此深有同感,南非驻华大使谢胜文表示:“同为发展中国家,中国脱贫攻坚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励了我们。我们正在根据自身国情,学习借鉴中国的减贫经验。”
编辑:孙欣祺
来源:人民日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