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我们必须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冲击对国家科技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需要我国的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更加高效的融合渗透,也需要我国的科技创新在深度、广度和速度上均有较大提高。而制度以其根本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全局性的特点,是我国推进科技创新最有力的保障。要以制度保障实现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科技强国,需要我们在以下四个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构建科技创新的激励制度。科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进行制度建设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将个人的发展与科技创新结合起来,打破资历、职位和职称的束缚,“破五唯”和“立新标”并举,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英雄有用武之地,并给予科研带头人更多自主权。此外,还要发挥国家的“组织者”和“协调者”作用,以制度的方式鼓励科研工作者研究国家重要问题和紧迫问题,引入竞争机制和模范机制,建立以科研质量、绩效和社会贡献为核心的综合评价体系,鼓励研究人员与企业合作,加强研究成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贡献,将科研工作者、企业、社会、市场、政府等多方面力量有机结合,推动资源合理配置、科技研发市场回报及创新产业链的有效融合。
第二,构建科研时间的保障制度。科学研究需要大量时间的投入。保障科研时间就是保障创新力。要以制度的方式建立起良好的研究环境和氛围,为科研人员“减负”。让他们能够将有限的时间全心全意投入科研工作中,降低科研人员在行政工作上耗费的精力,减少迎来送往、评审评价、报销审批和繁杂会议等对科研人员的牵绊,设立专门的部门负责科研人员与企业的对接工作,杜绝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让科研工作者能够“轻装上阵,潜心聚力”。尤其对于主持和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和系统性项目的科研工作者,更应完善评价考核体系,使他们能够摆脱外界干扰,长时间、持续性地在科研工作中投入精力,增加科学研究实现重大突破的概率。
第三,构建科研与教学的互助制度。科技强国需要加强人才培养,这要求我们必须将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互促进。一方面,要使科研成为教学的“源头活水”,将科学研究的成果和经验不断充实到课堂中,调动学生对科研探索的兴趣,推动人才培养不断进步;另一方面,也要使教学成为科研的“内生动力”,对教学质量要求的提高也意味着对教师能力要求的提高,它需要教师具备更加渊博的知识、更加专业的技术和更加开阔的视野。要想上好课,教师就必须对自身科研领域有更专业、更细致的研究,甚至需要开展跨学科研究,而这个过程以及与学生在课堂内外的交流互动,有助于教师获得科研灵感,捕捉到新的研究思路,对科研工作形成巨大助力。
第四,构建跨国研究的国际合作制度。科技的创新需要互学互鉴、取长补短,而非闭门造车、自娱自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秉持开放的科技理念,开展跨国研究,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合作。这方面,政府和相关研究机构应发挥桥梁作用,克服疫情带来的困难,以制度的方式与国外科研单位或科研工作者构建多领域、多渠道、多层次、长期性的国际合作机制,促进联合研发的开展。发挥科研基金的作用,构建海外专家信息库和线上交流平台,鼓励中国科研机构和个人基于前沿问题设计和牵头国际研究项目,并邀请国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研发,为我国建设科技强国提供国际化动力。这既是保持科技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实际需要。
来源:光明网
编辑:范家乐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