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作为21世纪以来第十七个“中央一号文件”,意见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两大目标任务,为持续抓好农业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供了重要遵循。
当历史来到21世纪的第20个年头,千百年来困扰华夏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划上句号。脱贫质量怎么样、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今年“三农”工作成效。所谓“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脱贫攻坚还有一些最后的堡垒需要攻克,“三农”领域还有一些突出的短板必须补上,还需尽全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跑好“最后一公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在“三农”。农村基础设施不足、公共服务落后是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民生问题,也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直观体现。从推进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通硬化路建设,到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从落实教师管理、工资待遇、职称评定、住房保障政策,到支持高校医学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乡村工作,意见从8个方面明确了“补短板”的具体方向。相关举措针对基层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精准施策,同时加强“人地钱”要素保障,进一步强化了补短板政策的含金量和实操性。
截至2019年底,中国贫困发生率已降至2%以下。这既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伟大实践的成绩所在,也是亟待攻坚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点从地域上体现在自然条件较差、基础条件薄弱、发展滞后、公共服务不足的深度贫困地区,从人群上体现于老弱病残等特殊贫困群体。对此,意见要求对深度贫困地区,要组织精锐力量强力帮扶、挂牌督战;对特殊贫困群体,要落实落细综合社会保障政策,实现应保尽保。期限在前,使命在肩,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关键要在实现“两不愁”的基础上,全力以赴解决“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
摘帽不是终点,而是美好生活的起点。意见着眼于2020年的“三农”领域重点工作,同时放眼于全面实现现代化的未来。关于扶贫工作重心转向解决相对贫困、扶贫工作方式由集中作战调整为常态推进,正是对未来“三农”工作的提前谋划。当下,唯有下足苦工、攻城拔寨,夺取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全面胜利,方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