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东西部扶贫协作开启壮丽征程,福建与宁夏结成帮扶对子。经过20多年脱贫攻坚,作为两省区扶贫协作的示范窗口,闽宁村发展成了闽宁镇,昔日“干沙滩”变成了如今的“金沙滩”,从西海固地区搬迁来的6.6万生态移民过上了好日子。图为宁夏永宁县闽宁镇的移民新村原隆村。 申进湘/摄
东西部扶贫协作创奇迹,宁夏闽宁镇旧貌换新颜。自福建与宁夏结成帮扶对子以来,20多年间通过资金支持、引入项目、培训技能、帮扶产业等多方面举措,在戈壁旱塬间书写下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壮丽篇章。上图为宁夏永宁县闽宁镇建设初期,移民群众在戈壁滩上开荒种田(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下图为闽宁镇原隆移民村的光伏蔬菜大棚(新华社记者 王鹏/摄)。
携手共圆全面小康梦,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结硕果。闽宁镇以特色产业发展为支撑,培育了光伏、种植、葡萄酒等一批特色产业,为当地群众打开致富门提供了“金钥匙”。图为宁夏永宁县闽宁镇贺兰神酒庄的工人在检查橡木桶。 詹安稳/摄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给“穷沟沟”带来山乡巨变,实现“苦瘠甲天下”到“绿水青山”的蝶变。当年十年九旱的西海固地区通过移民搬迁、退耕还林、平整土地、保墒增收,如今生态得到了极大修复,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图为宁夏西海固地区西吉县震湖乡小流域治理生态修复区。 强继周/摄
巍巍贺兰山层峦叠嶂,守护着一望无垠的宁夏平原。在山的东麓,坐落着一个现代化生态移民示范镇——闽宁镇。这里,红瓦白墙,绿树成荫,农家小楼鳞次栉比,工厂车间热火朝天,田间地头欢声笑语,一场丰收又将来临。
时针拨回到1997年。那时这里是银川城外永宁县的一片戈壁滩,“空中不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沙砾满地跑”。这年初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来到宁夏,调研对口帮扶工作,部署“移民吊庄”工程。面对这片荒滩,他坚定地说:“今日的干沙滩,明日要变成金沙滩。”由此,闽宁镇大踏步赶上了时代的脚步,创造了东西部协作发展的新模式,实现了从“干沙滩”到“金沙滩”的凤凰涅槃。
2016年7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闽宁镇考察,看到在20年对口帮扶下,昔日的“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打心眼里感到高兴”。他与村民代表座谈,深情地说:“闽宁镇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我们要把这个宝贵经验向全国推广。”
一、趟出扶贫致富的新路子
“闽宁村奠基那天,习近平同志代表对口帮扶领导小组发来贺信。我就站在台下听人读那信,听着听着就哭了,虽然那时闽宁村还是一片荒凉,但我知道搬出山沟沟一定会有希望”。20多年过去了,闽宁镇居民谢兴昌当年流泪憧憬的梦想一一变为现实。曾经“胡风怒卷黄如雾”、“穷荒绝漠鸟不飞”的贺兰山下荒滩,如今是绿树成荫、良田万顷、经济繁荣、百姓富裕的“金沙滩”,6.6万易地搬迁移民过上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
22年弹指一挥间。闽宁镇因扶贫而生、因脱贫而兴,目前全镇区域面积达210平方公里,下辖6个村民委员会86个村民小组,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成功步入了全国重点镇行列。闽宁镇从无到有、从贫到富,是中国扶贫攻坚伟大工程的一个缩影,是党带领人民群众几十年如一日实干苦干出来的,集中展现的是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创造性探索,本质上彰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闽宁镇是一个生态移民镇,居民全部是从宁夏南部西海固地区搬迁来的。宁夏西海固地区山大沟深,长期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其贫困之深不亲临其境难以想象。什么叫穷?20世纪80年代的西海固人会告诉你:锅里没粮,锅底没柴,缸里没水,身上没钱。联合国粮食开发署专家曾认为西海固是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之一。
为了改善西海固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群众生活,20世纪80年代,宁夏按照党中央“三西”建设部署,开始实施西海固地区的生态移民搬迁,动员当地一部分贫困群众,到近水近路的地方建设“吊庄”,另谋生活出路。1990年10月,在国家扶贫开发政策支持下,宁夏组织西海固地区的西吉、海原两县1000多户贫困群众搬迁到贺兰山东麓的永宁县,在戈壁荒滩上建立了玉泉营和玉海经济开发区两处“吊庄”移民点,开始了西海固地区有组织的生态搬迁扶贫。这便是闽宁镇的前身。
1996年,中央决定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福建对口协作帮扶宁夏。同年10月,福建省成立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担任组长;11月,习近平同志在福州主持召开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一次联席会议,拉开了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大幕。
1997年4月,习近平同志率团到宁夏调研考察,深入宁夏南部贫困山区访贫问苦。习近平同志边调研、边思考、边规划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在他的建议下,同年召开的闽宁两省区第二次联席会议确定,以玉泉营开发区黄羊滩“吊庄”移民点为主体,集中力量共同建设以福建和宁夏两省区简称命名的闽宁村,作为两省区对口扶贫协作的示范窗口。从此,贺兰山东麓这片毫无生机的“干沙滩”开始沸腾起来,并逐步成为接收生态移民、助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金沙滩”,移民规模不断扩大。
2001年12月7日,经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在闽宁村的基础上成立了闽宁镇。新成立的闽宁镇,行政隶属由西海固地区的西吉县划归银川市永宁县管辖,解决了易地搬迁移民的属地管理问题,使闽宁镇扶贫开发有了更加稳固的体制机制支撑。2017年6月6日,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提出,落实中央东西部扶贫协作战略部署,深化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闽宁镇这个塞上移民镇,乘着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东风,走上了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康庄大道。
二、“金钥匙”打开了致富门
东西部扶贫协作是我们党的伟大创造。从1996年9月中央确定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关系以来,福建和宁夏两省区按照习近平同志倡导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协作、共同发展”方针,用“闽宁示范村”模式这把金钥匙,打开了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之门。
发展特色产业是重要支撑。早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之初,习近平同志就明确指出,扶贫协作要以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为重点,以产业协作为基础,加大企业和社会力量扶贫协作的规模和力度。在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下,闽宁村转变发展思路,一边兴修水利、整理土地、引黄入滩,一边从福建引资引智引项目,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帮助群众彻底“拔穷根”。随着闽宁两省区协作不断加深,一批批福建企业和人才到宁夏投资兴业,他们不仅带来了资金和技术,而且带来了沿海地区先进的市场观念和“爱拼才会赢”的精神,给闽宁镇的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在闽宁对口帮扶下,闽宁镇坚持把当地资源优势和用好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先后培育形成了菌草、葡萄、黄牛等特色产业,协作扶贫这颗“金种子”在这片干涸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结出了丰硕的果实。结对帮扶是动力机制。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一次联席会议上,就确定了“点对点、一对一”的结对帮扶方式,由福建沿海8个经济较发达的县区对口帮扶宁夏南部山区8个县,省直机关20多个部门与宁夏相关部门建立帮扶协作关系,集中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财力、物力、人力,在发展宁夏农村经济、改善贫困群众生活上重点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要求,两省区结对帮扶日益向纵深发展,由县区延伸到乡镇和行政村,形成了更加紧密的发展共同体。2016年10月,福建漳州台商投资区与永宁县及闽宁镇各村签订结对共建协议,建立了县镇村三级结对、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3+1”对口合作新模式。2018年6月13日,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十二次联席会议上,两省区党委组织部、工信厅、教育厅等10个部门分别签订协作协议。“这些结对的地方和部门成为两地携手合作取得实质成效的强有力保障。”宁夏回族自治区扶贫办主任梁积裕说。选派挂职干部是有效途径。20多年来,福建省共选派11批183名干部到宁夏贫困地区挂职帮扶。他们一任接着一任干,因地制宜探索扶贫开发的路径,倾力为受援地区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千方百计吸引企业参与脱贫攻坚,“闽宁示范村”模式不断焕发新的活力。一批批挂职干部接力扶贫,使闽宁两省区跨越3000公里的心手相连从未间断,成为助力宁夏脱贫攻坚的强大力量。黄嘉铭是第9批福建援宁干部中的一员,2014—2015年挂职闽宁镇党委副书记。在他牵线搭桥下,不仅青川管业等4家福建企业在镇上安家落户,而且闽宁镇与漳州龙海的角美镇、闽宁镇原隆村等6个村与角美镇吴宅村等6个村还结成了“对子”,互帮互促,合作发展。“这些挂职干部的奉献精神令人钦佩。有的干部来挂职时,把妻子带来支教,孩子转学到固原上学。”宁夏回族自治区扶贫办副巡视员、社会扶贫处处长马振江说。改善民生是落脚点。20多年来,闽宁两地不断拓展扶贫协作领域,由单一的经济合作发展为教育、医疗、文化等多领域合作,当地老百姓获得更多实惠。对口帮扶也使闽宁镇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目前已实现村村有小学、有卫生室、有文化活动中心、有民生服务大厅。近年来,闽宁镇全面实行棚户区改造,推进改水、改厕、改厨“三改”工程,移民群众户户用上了太阳能,越来越多的居民用上了水冲式厕所。随着生产生活条件改善,闽宁镇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建设,持续开展生态修复、防沙治沙、农田林网、镇村绿化、环境整治五大工程,全面推行高效节水农业,植树造林1万余亩,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的历史。精神脱贫是长远目标。“富口袋”更要“富脑袋”。闽宁镇更加重视把教育作为扶贫协作的重要内容,坚持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并重,着力在“拔穷根”上下功夫。漳州台商投资区每年向闽宁镇投入教育助学资金20万元,用于帮助闽宁镇及周边地区贫困学生。福建省选派12名骨干教师在闽宁镇支教,闽宁中学与福州一中结成友好学校,通过互派互访、网络教研等方式促进共同发展。特别是近两年来,闽宁镇以争创“全国文明村镇”为抓手,从扶贫、扶志、扶智入手,广泛开展道德典型选树、民族宗教和谐建设、农村文化队伍培育等活动,有效提升了居民整体素质,使全镇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实践证明,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
三、闽宁镇蝶变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2016年他在宁夏考察时再次强调,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
哪里贫困程度深,哪里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最牵挂的地方,哪里就有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习近平总书记曾触景生情地回忆:1997年我来到西海固,被当地的贫困景象所震撼,下决心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福建和宁夏开展对口帮扶。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是从探索解决西海固地区深度贫困与环境恶化这个两难问题起步的。闽宁镇作为西海固地区生态移民安置点的示范窗口,能不能走出一条发展新路,让从西海固地区搬迁来的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从根本上决定着能否攻克西海固地区深度贫困这个堡垒。在习近平同志精心指导下,闽宁镇先行先试发展特色产业,走上了产业扶贫新路,如同凤凰涅槃,重振羽翅,冲天飞翔。“闽宁示范村”模式的脱贫成效表明,扶贫攻坚找对了路子,扶贫协作扶到了点子上。
如今的闽宁镇经过“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蝶变,逐步探索建立起了“政府引资、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产业发展新机制,形成了“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光伏产业、旅游产业、劳务产业”五大主导产业,成为移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源头活水。截至2018年底,闽宁镇注册各类农产品商标48个,有5家企业被确立为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了由最初的传统种植业到现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目前,福建各类企业在闽宁镇的投资达22.8亿元,全镇各大产业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和集聚效应,有力地支撑了农民增收和现代化建设。同时,闽宁两省区在闽宁镇共建扶贫产业园,已有6家企业落户,投资达3亿元,有力地推动了闽宁镇的农业产业化和农民脱贫致富。“大家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了希望,这对宁夏全区脱贫攻坚有着很好的示范作用。”宁夏回族自治区扶贫办主任梁积裕说。
在特色产业发展带动下,闽宁镇脱贫攻坚进程加速,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2018年,闽宁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988元,闽宁村奠基时所在的福宁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640元,远高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到2018年底,全镇建档立卡户实现脱贫退出1593户、6536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9%,5个贫困村全部符合出列条件。近几年,闽宁镇把精准脱贫攻坚和实现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紧紧围绕闽宁合作产业城和闽宁扶贫产业园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样板镇、生活富裕的宜居镇、民族团结进步的模范镇。如今的闽宁镇,宽阔的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广场、商店、医院、学校等基础设施应有尽有,居民享有20多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幼有所教,生活其乐融融。
更为可贵的是,20多年来,在闽宁镇的示范带动下,宁夏涌现出了110多个闽宁协作示范村、20多个闽宁协作移民新村、320个易地搬迁安置区,累计接收西海固地区的易地搬迁移民100多万人。百万移民大搬迁,搬得出、稳得住、致得富,大大缓解了西海固的人口、资源矛盾,从而使该地区的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禁牧、生态修复得以顺利进行。这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创造的又一个奇迹,必将彪炳史册。
四、“闽宁示范村”模式的奥秘
20多年来,在习近平同志精心指导下,闽宁两省区守望相助,开创了一条具有典范意义的扶贫协作道路。作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示范窗口,闽宁镇已成为贫困地区通过对口帮扶走向全面小康的成功典范,在脱贫攻坚征程上,标注了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闽宁示范村”模式。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是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成功实践,离不开我们党的坚强有力领导,离不开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的接续奋斗。两省区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战略举措,坚持从“两个大局”、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高度推进工作,探索建立了以联席会议制度为核心的扶贫协作工作机制,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宽领域、全方位的扶贫协作,形成了以政府援助、企业合作、社会帮扶、人才支持为主要内容的帮扶体系。两省区党委和政府每年召开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共同研究帮扶事项,共同推进任务落实,共同解决重大问题,20多年从未间断,推动扶贫协作不断向纵深拓展。实践证明,党是我们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坚强领导是东西部扶贫协作取得成功的有力保证。应对前进中的风险挑战,完成艰巨历史使命,根本上要靠党的领导。
“集中力量办大事”。脱贫攻坚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用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个重要法宝,需要动员和凝聚起各方面力量,唱响脱贫攻坚的“大合唱”。开展扶贫协作20多年来,两省区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积极搭建社会扶贫参与平台,培育多元社会扶贫主体,广泛调动各级党委和政府、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商会协会等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扶贫,引导各类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构建起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形成了“携手奔小康”的强大动力。通过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闽宁两省区从单向扶贫到产业对接,从经济援助到多领域深度合作,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开对了‘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重视市场机制作用,开对了治理贫困的“药方子”,实现了特色产业发展的突破。两省区牢牢抓住增强贫困地区自身“造血”能力这一关键,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举措,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协作为基础,大力促进贫困地区优势资源开发,带动贫困人口长期稳定脱贫,走出了一条企业合作、产业扶贫、项目带动的“造血”式扶贫路子。政府作为脱贫攻坚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发展战略规划、搭建发展平台、推动脱贫攻坚政策落实上。唱好特色产业发展的大戏,更关键的是让企业把自身优势和地方特色结合起来,实现共享发展。
“扶贫必先扶志”。摆脱贫困既要摆脱物质的贫困,更要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这是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20多年来,福建在给予宁夏贫困地区物质帮扶的同时,更带来了改革发展的新理念,促进了宁夏干部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爱拼才会赢”的福建精神,激励着宁夏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艰苦创业。闽宁镇的农民大多是自发从西海固搬迁来的,他们能让昔日的戈壁荒滩变成今日的特色小镇,靠的就是“能下苦”的创业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闽宁镇的创业奋斗史阐释了同样一个道理,“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一张蓝图绘到底”。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以来,每个帮扶人员真情投入、真心付出、接力奋斗,激发了贫困群众的热情和动力,感染带动了宁夏党员干部,形成了脱贫攻坚的强大精神力量。脱贫攻坚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过程,根本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发扬“滴水穿石”的韧劲和默默奉献的艰苦创业精神,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尤其是党员干部和基层党组织,更要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时刻把贫困群众冷暖放在心上,把脱贫攻坚任务扛在肩上,拿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概和决心,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激情和韧劲,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事情,真正在脱贫攻坚中践行党的宗旨,带领贫困群众奔向全面小康。
来源:求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