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北京汽车博物馆。
本报记者 贺 勇摄
孩子们体验蒙古族小年祭火仪式。
内蒙古博物院供图
北京冬景。
人民视觉
“亿万人增亿万寿,太平岁值太平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在春节假期规划中给“博物馆”留了一席之地,“博物馆里过大年”已从一个响亮的口号变为一种常态。这不仅是博物馆界积极创新的成果,也是人民追求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表现。
新春来临,去哪儿够时尚?不妨去博物馆过一个有意义、有意思的节日吧!
内蒙古博物院,家长和孩子一起做手工,体验民族风俗——
在博物院二层的蒙古包内,一群孩子正围坐在火堆旁,品尝着美味黏牙的麻糖、果条和奶茶,手里拿着剪刀,制作年节主题窗花。
“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汉民族称之为‘祭灶’或‘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这一天人们要扫尘土、剪窗花,同样蒙古族也要在这一天举办盛大的祭火仪式,人们认为火代表着圣洁与兴旺以及家族的延续……”讲解员正形象地为孩子们讲述小年期间汉民族祭灶和蒙古族祭火的习俗与含义。
每年春节,内蒙古博物院都会将文物文化与新春相结合,邀请游客到博物院里过大年,体验北疆年味。今年春节期间,博物院陆续推出了“北疆年味”“诸事皆顺、新春送福”“品白月、拜喜年”“NOW元宵”等十几项活动。
内蒙古博物院社会教育部教育主管刘弘轩告诉记者,博物院举办的各类活动数量从前些年的一两百场,在2018年达到了400多场,每天都有不同活动上演。新春活动数量相较过去提升了一倍,活动覆盖人群也更加多元。
沈阳故宫博物院里,50多件代表祥瑞吉庆的文物和大家见面——
游人来来往往,聆听着对文物上福、寿、喜、大吉等纹饰的解读,领略着博大精深的文字历史。
沈阳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文物专家李声能介绍,在中国古代器物上,有大量以福、禄、寿、喜、吉、大吉、万寿无疆等吉语文字为装饰的纹样。它们或是单独成组,或是与植物、动物等纹饰结合,组成寓意美好的吉祥图案。这些图案蕴含的内容丰富,且有着较为直观的视觉效果,千百年来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
“你来看这件掐丝珐琅玉石月季盆景。”顺着李声能的指引,我们把目光转向这件巧夺天工的作品。“盆中主景为月季花,以粉红碧玺做花瓣,碧玉为花叶,制作精细,颇具匠心,应为宫中帝后寿诞特制的祝寿礼物。”李声能细说由来。
北京故宫博物院,光与影的结合中,尽是宫廷年味儿——
走进数字沉浸体验展,冰嬉乐园、门神佑福、花开岁朝、戏幕画阁、赏灯观焰、纳福迎祥六大部分相互映衬,存在于书画、器物的祥瑞与期许,一一苏醒于数字技术、虚拟影像中,游客真正获得了“宫里过大年”的全新体验。
1月6日起,故宫博物院举办“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充满年味儿的紫禁城。
宫殿门口悬挂着寓意吉祥的春联、门神,廊庑下装饰着华美的宫灯,在乾清宫和皇极殿的丹陛上下树立着高大的天灯……这次展览总共使用仿制品超过1000件。值得一提的是,展览还复原了消失近200多年的天灯、万寿灯,更大程度还原了宫廷年节味儿。
北京汽车博物馆内,参观者跟着情景剧学知识——
“很少见到这种角色扮演方式的讲解,感觉很新奇,也更容易记住这些知识!”让大小观众都表现出极大兴趣的,是位于北京丰台区的北京汽车博物馆正在举行的“创想汽车城——开往幸福的节日专车”主题系列活动。
一个特别的环节是,“创想汽车城”中设置了“时光穿梭站”,由讲解员根据藏品所在年代,身着特色服装,扮演不同角色,以表演讲故事的方式,带领观众沿着“历史的车轮”,顺着时间的脉络,追溯“车”的由来,了解世界汽车的发展史和中国汽车早期发展历程。在中国古代车马区,一位穿着“太仆”汉服的工作人员正在为观众介绍指南车的原理;在西方第一辆现代汽车前,工作人员以发明者夫人、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位女司机”的贝瑞塔·本茨女士的口吻讲故事;走向第一辆东风轿车,一名女工程师打扮的讲解员动情地讲述着新中国成立之初,老一代汽车人的宝贵精神……
让人惊喜的是,智能讲解机器人“云帆”也来帮忙了!只见他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灵活地挪动身子来到展区,引来亲子家庭围观。尤其是小朋友,寸步不离地跟着“云帆”,睁着好奇的眼睛听他说的每一句话,一起度过一个不一样的科技新春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