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的十八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也进入全面深化的新阶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深对自力更生基础上不断创新的认识,对于把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推进改革开放需要坚持自力更生
我们党历来主张,把革命、建设、改革的立足点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础上。早在1956年,毛泽东就说过:“中国的革命和中国的建设,都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为主,以争取外国援助为辅”。(《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48页)建国以来,无论在前三十年帝国主义封锁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后四十年,我国经济科技等重要进步,无一不是在自力更生基础上,主要依靠自己力量而取得的。在今天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全球生产、金融联成一体,国家间高度相互依存的情况下,我国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经济社会继续发展,同样需要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
首先,尽管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客观趋势和潮流,不同地方、国家和地区都不能拒之于外。随着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资本等跨国流动,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相互依赖、紧密联系的整体。但同时应该看到,冷战结束以后旧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解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全球化冲破和改变了旧的界限,但民族国家仍然是国际政治经济的基本单位和要素,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竞争依然存在,民族国家核心利益的维护不能超越。与全球化相互融合的趋向相反,维护民族国家利益的反向趋势仍起作用,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时很难让步。例如,目前的中美贸易摩擦仍在相互博弈中,经济科技发展关键的核心技术、材料、零部件、设备等的获得,完全依靠外部几乎不可能。因此,在国家间相互制约的情况下,为发展不受制于人,不丧失国家利益,仍然需要把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立足点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
其次,我国主张的全球化是向开放、包容、普惠、平等、共赢方向发展,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但至今的经济全球化模式主要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传统跨国公司主导的。这种经济全球化模式中资本赢利的本性导致全球失衡加剧,一些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治理体系受到冲击,贫富差距拉大,不平等加剧。更重要的是,在西方主导的这种全球化模式中,资本赢利甚至掠夺的本性不仅阻碍而且破坏了共享共建和合作交流,如美国无条件的要求对方取消关税壁垒等。由于这种阻碍和破坏,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在资源利用、手段、方式上,只能坚持自力更生,以自己首先强大并最终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目标。
二、 自力更生基础上不断创新是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
习近平同志强调:“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人民日报》2018年5月29日)坚持在自力更生基础上的不断创新,始终是我们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立足点。在分析我国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时,习近平同志指出,总体上“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创造新产业,引领科技发展的储备还远远不够,产业还处于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军事、安全领域高技术方面同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159页)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都有利于增加发展动力,但核心是创新发展,“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国际经济竞争甚至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25页)为此,习近平同志阐明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完善创新机制,全方位推进科技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等重大问题。
在创新发展战略中,首先,要求生产力、科技与经济发展结合的创新。在科技核心技术的突破发展上,以自力更生为基础,把科技发展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与经济发展关系上,加快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与新型产业的结合。其次,在生产方式体制机制方面,要“全面深化改革,要围绕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来谋划和推进”。(《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40页)“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25页)在具体政策方面,建立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消除价格、利率、汇率等经济杠杆的扭曲;组建国有资产运营公司或投资公司,设立国有资产风险投资基金,支持包括小微企业在内的创新型企业;加快军民融合式的发展步伐等。习近平同志还特别提出改革和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建立更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完善评价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制定更积极的国际人才引进计划等。在激励机制方面,习近平同志在倡导无私奉献的同时,强调物质利益原则,让科技人才有“物质利益回报”,激发和调动劳动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极做贡献。不断探索和完善公有制和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大课题,也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
三、 迎接新工业革命挑战更需要在自力更生基础上改革创新
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从马克思对于每次科学新发现都感到衷心的喜悦,到当代中国确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断利用科学技术新成果将社会主义生产力推向前进的历史契机。
当今世界正在出现第三次、第四次工业革命。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所著《第三次工业革命》,论述了互联网信息技术和新能源系统的出现及相互结合。德国学者克劳斯·施瓦布所著《第四次工业革命》,论述在物联网技术、大数据与云计算、人工智能、3D打印技术推动下,出现生产与服务智能化、生活信息化的全新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中后期,以蒸汽机为标志,推动人类社会进入机械化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于19世纪末,以电力使用和流水线作业为标志,大大提高了人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第三、四次工业革命则是信息革命,特点是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这一革命对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生活改善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如何在自力更生基础上结合利用我们已有的成果和制度优势,搭上第三、四次工业革命的快车,对于我们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至关重要。
在第三、四次工业革命中,生产组织形式会发生巨大变化。习近平同志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峰会讲话中指出:“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是一次全方位变革,将对人类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理念产生深刻影响。公平和效率、资本和劳动、技术和就业的关系成为国际社会共同课题。”(《同舟共济创造美好未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8年11月18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目标是为大多数人民谋利益,为国家谋富强。在第三、四次工业革命中,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传统行业衰落,传统就业改变,劳动时间缩短,由此将出现大量非就业或不充分就业人口。一些发达国家为解决这些问题,在社会保障方面试行对社会劳动者的 “无条件基本收入”等政策措施。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迎接新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在社会保障福利方面,应早做预案和应对,使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家富强和人民生活水平同步得到提高。总之,要在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作者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