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天文台日前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天眼”FAST已经新发现了59颗经验证的脉冲星,有望在明年通过验收以后,帮助全世界的天文学家重新认识宇宙,探索宇宙形成的奥秘。坐落在贵州平塘的中国天眼,有一项非常关键技术却来自广西。
“你们知道中国天眼的‘视网膜’是怎么诞生的吗?
你们知道边开车边充电的“神奇公路”在哪里吗?
你们知道港珠澳大桥的定海神针哪里出品的吗?
这些其实都来自我们广西,我们想用这些创新工程代言新广西!”
在观天巨眼之下,来自广西柳州的技术员,正在给索网安装新的感应器,以获得这个巨大的球面射电望远镜每一次运动时的精确数据。
被称为“中国天眼”的FAST望远镜,是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而擦亮中国“天眼”最重要的一项关键技术,就是球面之下那张巨大的索网,它由将近9000根钢索组成,就像是“天眼”的“视网膜”神经,支撑着反射面4450块独立的反射板随意变形,捕捉宇宙天体发出的信号。而在2010年,索网实验失败,险些让“天眼”工程搁浅。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FAST项目总工艺师 王启明:这种索我们在做实验的时候,就发现国内没有,找了很多厂家没有能够满足我们要求的这种材料。
“天眼”的索网拉扯十分频繁,需要超高的耐疲劳强度,最大工作应力幅要达到500兆帕,是国家标准的2.5倍。也就是说,一根索最大要能承受31吨到94吨的拉力变化,国内外都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在多家单位实验失败之后,FAST工程总工艺师找到了广西一家桥索制造企业的负责人。
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原总工程师 龙跃:当时,我在南宁跟天文台的王启明教授谈了三个小时,我觉得这个事情超乎我们的想像。同类型拉索里面,全世界最高的应力幅度也只有250兆帕, 500兆帕(应力幅)前面所有的人都没有去尝试过。
如果因为索网再去修改整体设计,天眼可能要耽误十年。面对国家重大工程需要,这个广西的“国字号”团队没有迟疑。
广西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新技术研究所副所长 雷欢:我们作为一个这样的大型的国有企业,对这个(国家工程)也有一定的使命和责任,所以我们抱着尝试的心态去试一试。
他们迅速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小组,从改进原材料入手,选用一种超级材料,创新制成高弹力的钢丝,力求从源头突破。一方面提升强度,一方面改进工艺提升弹性。当索的应力幅达到500兆帕以后,他们不停努力把拉伸次数提高到30万次,50万次,100万次,最终向200万次的目标无限靠近。
广西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新技术研究所副所长 雷欢:等我们真正深入到这个里面了之后,发现接近是一回事,和满足它完全是两回事,前后大概有两年多的时间,我们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从差一点点到最后满足(要求)。
在这一过程中,广西拿出200多万科研经费,全力支持索网研发。针对索头与索的衔接问题,研发团队也大胆创新,为最容易断裂的索头也找到了全新的固定方法。
广西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新技术研究所副所长 雷欢:现有的锚固方式主要有三大类都不能满足这个要求。最后,我们把这个拉索做成了挤压冷铸复合锚固这种结构,然后就成功研制出了超高疲劳应力幅度的拉索。
为了托举起中国天眼,1500多个日日夜夜,研发团队不断重复着“失败—认识—修改—完善”的过程,最终突破了超高疲劳性能钢索结构研制、超大跨度索网安装方案设计、超高精度索结构制造工艺等关键技术,形成了14项国家专利技术,使“中国天眼”工程避免了使用价格高出几倍的日本碳纤维拉索,还让使用年限从最初设计的30年提高到50多年。
勇于突破不停创新的脚步,在广西从未停止。另一项世界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也有多项技术和产品来自广西。其中,80%的减震抗震支座就来自柳州欧维姆的子公司,这些自重最大3000吨的大家伙,由橡胶和钢板叠加制成,让这座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能抗8级地震16级台风,成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国内第一条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小型试验车道在广西南宁建成,靠着地面下埋的充电线圈和车载小电池,不仅能边开车边充电,还能解决现有电动汽车充电时间长、续航时间短的难题。
南方电网广西电力科学研究院科研管理部副主任 祝文姬:能够在这个最好的时代,用创新点亮生活,把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大发展中,是一种幸运。我们希望在未来能够彻底解决电动汽车出行难题,改善大家的出行体验,用创新工程继续代言新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