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央党校教授、中央党校创新工程首席专家 范玉刚
历史上的书院不仅是教育的重要补充,更是文化传承、社会主流价值传播的重要载体与渠道,对培养人才和引导社会文明风尚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今天,书院不仅是传统文化传承和展示的窗口,更是作为一种活态化的文化形态日益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成为当下文化活动的重要实践空间,蕴蓄着一种独立自主、理性思考、启迪教育、教化国民的一种精神性存在,成为对民族精神的一种守护和创新的载体。
书院是中国古代民间教育机构,是古代东亚教育制度有别于官学的一种独立的教育系统。通常,由富商、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千余年来,作为我国独特的教育机构和学术机构,在历经辉煌、困顿和沉寂中,书院承担着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英才的重任,如至今仍然“活着的书院”岳麓书院就是其中的典范。有专家统计,中华大地上曾存在过的书院有8000多所,可以说书院是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的重要传承方式之一。据历史记载,书院开始只是地方教育组织,最早出现在唐朝,正式的教育制度由理学家朱熹创立,发展于宋代。宋代,著名的书院有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的石鼓书院、江西上饶的鹅湖书院。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书院作为古人读书、讲学、做学问之地,历经千余年发展,已累积了对文化传承、教育、艺术、哲学、社会礼仪等多方面的认知,是文化保藏、精神蕴蓄的重要载体,对推动文化传承、民族文化振兴有着重要价值。文化创造、文化积累和价值传播是书院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中国古代社会文明的一种传播方式,其精髓是中国儒家文化中所倡导的正心明德思想,一种使命的自觉担当。正心在求真问学、不以一己之是非为是非;明德在发扬自身光明之德,践履匡济天下之任。这种教育理念和文化传播方式,之于当下教育如何培养人才和教化人心不无启示价值。
在新时代,书院的功能应定位于文化活动空间,是文化传承和蕴蓄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双创推动文化繁荣的活态化载体。书院的辉煌始于教育,传统书院人数不多的小规模、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及朝夕相处地论道,是其生命力所在,也是打动人、感染人,令人不胜唏嘘之处。王阳明、黄宗羲等大师风格活泼,注重挖掘学生的自主性,在相互启发中悟道的方法,至今仍是研究生教学中的方法之一。当下,尽管书院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可以给予我们诸多启示,尽管岳麓书院已是湖南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很多书院正在被新建或复修,但它俨然不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渠道或重要组成部分,不是也不能取代义务教育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现在的书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院,而是一个文化传承的载体,应有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内容,这是发展理念上应该明晰的。
文化传承是书院存在的重要功能。优秀传统文化是全球化时代文化思潮相互激荡中我们站稳脚跟的根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可以说,书院对我国教育、学术、建筑、藏书等事业的进步,对民风民俗的养成,对中华文明的传播都作出重大贡献。书院本身就是一种活的文化载体,受古代文化传统中以山水比德和隐士文化的影响,作为体验传统文化的基地和传统文化传承空间,只有使之活态化地成为当今文化实践的场所,让学生的琅琅书声和文明礼仪教化激活书院的灵魂,成为区域文化高地,才是对它最好的利用和弘扬。过去是讲堂,现在是文化传承、文明守护、文化创新和文化价值传播的空间。
除了文化传承,独立自主的理性精神的蕴蓄应是书院存在的另一功能。书院的终极意义是给人以思想,教人们学会思考。儒家特别注重成人教化,个人立足于社会最重要的是怎么做人、怎么做事,书院的教育往往以此来展开,这是一种精神的启悟。中国文化追求知行合一,书院的特点之一就是求道与求学的统一,也就是价值关怀与知识追求的统一。这种独立自主、理性批判精神,在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强国进程中格外值得重视。如岳麓书院就承载了湖湘文化精神的传统:经世致用、关怀现代、关心社会等等,王夫之、魏源等诸多彪炳史册的人物,都曾受到其思想和精神的浸润。
书院文化的复兴,不能止步于有形的物质层面的建筑,而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之成为令人向往的人文高地。它给予人们的不仅是物质层面的需求,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上的启迪,一种适合当下又再现传统的生活。因此,书院文化的复兴不是打造多少个文化运营空间,而是一种生活品质和审美品味的塑造,它旨在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中提升当代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