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大家或是选择探亲访友,或是选择外出旅行,享受快乐的假日。
可是在各大医院的急诊室、手术室里却仍弥漫着紧张气氛,医生们仍奋战在一线岗位上。
其中,有这样一群“铅衣人”,他们不是动漫里新的超级英雄,而是“燃烧”了自己的生命、照亮患者生命的白衣天使。
20世纪80年代,一种新兴的医学——介入放射学传入我国,并迅速发展起来成为融合医学影像学和临床治疗于一体的新兴学科。
介入放射学涉及人体消化、呼吸、骨科、泌尿、神经、心血管等多个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目前,其已经成为与传统的内科、外科并列的临床三大支柱性学科。
与介入放射学一同应运而生的是——介入科医生。
10月1日10时30分,对64岁的张先生来说,是解除病痛、延续生命的时刻,他的原发性肝癌进行了介入手术治疗。
在手术中,一位“全身武装”身着铅衣的医生,能在“负重”下自如地做“绣花般的手术”。肿瘤介入治疗是在X线透视、数字减影下,将导管插入肿瘤血管,向肿瘤内注入化疗药物,同时将肿瘤的血管堵塞。
一台小手术下来,显示屏里显示医生在X光辐射下工作了30分钟。这位坚守工作岗位,手术中还不忘安抚病人情绪的医生就是黑龙江远东心脑血管医院介入科主任——孙政育。他是位名副其实的“介入科医生”,每场手术都要身披20斤的铅衣。介入科医生的专属“战场”——导管室里,造影机是患者的福音,却是医生的“噩梦”。因为造影机放射出的X光射线,都会“吃”进医生的身体中。
为了尽量减少辐射所带来的伤害,在手术中医护人员不得不在手术服里多穿一件重20多斤的铅制防辐射服,来“阻隔”射线。
对介入医生来说,在手术台前一站便是几个小时,一天所“吃”的射线相当于拍了上百次胸片。除了累得汗流浃背、腰酸腿疼,。除了累得汗流浃背、腰酸腿疼,。
然而,进入手术室的铅衣却不能把所有的地方都覆盖住。
为了手术方便,铅衣的设计为上半身是背心,下半身是裙子,而为了保证手臂的灵敏度,胳膊、手、脸、眼睛等部位仍然裸露在外,并不能完全防辐射。
因穿铅衣,介入医生的手术比一般的外科医生更为辛苦。
孙政育从事介入治疗30多年,个人介入手术6000余台。多年铅衣的压迫,他腰背严重变了形。家人都调侃他,一个曾经帅气小伙如今成了弯腰驼背的老头子。
仪器一亮一灭间,便是辐射与健康的交接,他们却从未犹豫。
这群穿“盔甲”的生命卫士,用自己的生命,不遗余力地拯救病人的生命。有人把介入手术室的医生比作蜡烛,燃烧自己,照亮患者的生命。
孙政育说:“虽然明知道有辐射损伤,但却放不下这个行业。比损伤更值得医生们在意的是患者的健康,身上比铅衣更重的,是患者生命的托付,那是生命的重量。””””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