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侬·阿本在白哈巴村民家中为战士们当“翻译”。
中国网军事9月27日讯(记者 谢露莹 通讯员 王子冰)白哈巴边防连驻守在祖国西北,“雄鸡”版图尾端,有着“西北第一哨”的美誉 。由于特殊的地缘位置,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两国接壤,这里的官兵常年担负着100多公里戍边守防的任务,春夏无休,寒冬不惧。
近日,记者随“走进热血边关”网络媒体国防行活动到这里采访。梳着军人标准的平头,有着少数民族典型高鼻梁 、大眼睛的维吾尔族战士祖侬·阿本用流利的汉语当起了记者和白哈巴村村民的“ 联络员”。
军民团结的联络员
白哈巴村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铁热克提乡境内,距哈萨克斯坦 东锡勒克仅1.5公里。这里春秋较短,景色怡人,夏季是绝佳的避暑胜地,冬季则是寒冷漫长,最低温度可达零下 50.4 摄氏度。
祖侬·阿本已经在这里度过了7年的军旅生涯。他2011 年入伍, 2014 年入党,先后三次被表彰为优秀士兵,不仅精通汉语,还熟悉哈萨克语 、维吾尔语等多种语言……
“白哈巴村是一个融原始生态与古老习俗为一的美丽村落,是当前保存最完整的图瓦人原始村落。” 祖侬·阿本介绍,全村300余户900多人,分南北两个村子,主要以哈萨克族、蒙古族图瓦人为主,均以游牧、狩猎为生。
2014年,原连长侍大磊带队巡逻,在走到牧民的一处冬窝子时, 祖侬·阿本发现沿边的铁丝网损坏,几头牛越过了铁丝网吃草。他就和战友们一起将牛赶回了连队, 并且在村子里四下打听,寻找牛的主人 。
一个多礼拜后, 祖侬·阿本找到了牛的主人—— 哈萨克族牧民博肯。起初,博肯很生气,因为紧邻铁丝网是他的草场,他认为官兵不应该把他的牛抓了起来,在连队大闹了一场。
幸好祖侬·阿本利用熟悉汉语、哈萨克语的特长,及时出来劝止, 安抚牧民,耐心解释 。祖侬·阿本先是带人把牛赶回牧民 家里,随后关上门和博肯聊了一下午,又拿出边境政策法规, 逐字逐句 “翻译”给博肯听 。
最后,博肯低头认错,不仅到连队向连长道歉,还愿意赔付损坏的边防设施,主动承担起草场相邻边防线的观察警戒任务。
休假期间,祖侬·阿本和家人在一起政策学习。
连队建设的好班长
祖侬·阿本的爷爷阿比包和奶奶阿尼帕 · 阿力马洪,一生抚养了十几个孩子,包括祖侬·阿本的爸爸阿本 · 阿比包和四个叔叔,以及收养的三位哈萨克族叔叔、一位汉族叔叔、一位回族叔叔。
“ 加上维吾尔族,我们全家共有 6 个民族。 ” 祖侬·阿本说,爷爷曾是公安,两个叔叔当过兵,“ 奶奶 2009 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更是全家人的骄傲。”
从小在多民族家庭长大,祖侬的性格比同龄人成熟很多,是连队里公认的“ 老大哥”、“好班长” 。
2015年,祖侬·阿本从教导队培训回来,担任了连队一班班长。当时班里有名新兵小陈体能素质不好,训练常常拖后腿,为帮助“后进生”提高成绩,祖侬·阿本想了许多办法 。
一次五公里越野,他和小陈家人视频连线,全程让家人鼓励他,让小陈第一次在规定时间前抵达了终点。有了第 一次的合格,祖侬做起工作来也有底气了, 鼓励小陈不要怕,制定训练“加餐”,终于带着小陈告别了“后进生”的队伍。
2016年冬天,上级要求在连队附近修建滑雪训练场,作为体能训练的附加内容。担任当时值班员的祖侬·阿本毫不犹豫, 带着战友一起上平整场地、推雪、打雪墙 。
当时温度近零下40 摄氏度,作为值班员他一刻也没离开现场。长时间疲劳过度,祖侬·阿本发起了高烧,但看着战友们还在工作,他没吭声,一直坚持到任务顺利完成 。
祖侬·阿本参加连队乘马巡逻。
管边控边的小能手
“大家都说,边关的日子不是寂寞就是苦,但是,在这当一天兵,就要负一天的责,再艰苦寂寞也要为国守边关,更何况,党的政策好,苦日子已经过去了。”祖侬·阿本拿起连队新配发的无人机向记者们介绍起最新的管边控边科技。
边境一线的“风吹草动”可通过视频、图像实时传回边防连队,处突行动指令瞬间直达应急分队……
连队的官兵们一会儿使用照相机、摄像机拍录采集数据,一会儿使用指挥网络终端将边情实时传回团指挥中心,不再像昔日全靠“铁脚板”和眼观、耳听、踏查收集边情。
记者看到,祖侬·阿本和战友们不仅能熟练操作多种信息化执勤装备,而且精通信息系统装备维护,熟悉边防政策法规、邻国日常边防勤务用语,掌握涉外边情处置办法,已经成为了一名典型的“边防通”。
祖侬·阿本说:“我的生活条件也大大得到改善,以前这个地方没有信号、没有电,什么也没有,除了景色,反正很枯燥的,现在,人虽然在这里,但是能常常跟家里联系,每天都能知道家里怎么样了,心里很踏实。这么些年努力,就是希望有更多大学生能来到我们这里,连队里每一名战士都能和我一样,培养成‘边防通’。”
“边防通”列阵北疆,有效提高了部队管边控边的专业水平, 为我陆军“谋打赢”练就“真本领”!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