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鼎鼎:不久前,今年第22号强台风“山竹”来袭,对此,国家减灾委、应急管理部紧急启动国家Ⅳ级救灾应急响应。广东、广西等地也提前部署、积极应对,在灾害面前展现了有条不紊的应急管理能力。应急管理不易。但它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今年夏天,上海也受到4个台风影响,3个直接登陆,十足考验了上海防汛防台风的应急管理水平。
朱珉迕:确实。从风险点预判、气象预警到基础设施排查、人员转移安置、应急管理措施配套,包括信息滚动发布等等,每一次极端天气,都是对城市管理水平的综合性大考。更重要的是,一次大考过关,并不保证每次都能过关,各类极端天气和安全风险还会给我们提出新的挑战。这也是风险社会的一种常态,要求我们随时能够进入应急管理状态,并迅速给出有效对策的能力,与各种潜在风险抗衡。
何鼎鼎:应急处置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地比较,今天应急处置能力比以前更强了,也有了更多制度性解决方案。比如,今年4月16日挂牌成立了应急管理部,“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改变了以往应急管理中资源分散、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你怎么看待这样的变化?
朱珉迕:成立应急管理部解决的是牵头问题,牵头的本意就是能够带动各方形成合力来解决问题,但牵头不等于包办。其实,今天应对各类风险问题,没有一个部门能“包打天下”。“头部”清醒,指挥更得力了,还需要“四肢”配合。刚刚看到一个消息,应急管理部强调,“每一次台风到来前都要立即启动会商”,各级安监、消防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与水利、气象、国土、海洋等部门的协调联动,完善重大汛情雨情灾情滚动会商机制,这其实是在推动全社会形成应急管理的更强合力。
我们常说“人努力,天帮忙”,最短时间内做好充足的应急准备,在各个环节高效动员、恪尽职守,那么即使是台风正面登陆,也能将风险降到最低。今年上海几次迎战台风,除了专业防汛部门外,各区、街镇的负责人和大批基层干部,都是通宵值班,交警、环卫工人等特殊岗位也都处于高度应急状态。这一个个环节联结起来,才能构成一张安全之网。但凡稍有疏漏或侥幸,可能就会出问题。
何鼎鼎:社会运行的不确定性在增加,恰恰需要把风险想得更深入些。安全领域有个概念叫“安全冗余”,就是对可能的风险做出制度性防御,用多重备份来增加系统可靠性。城市管理,同样要增加安全冗余。交通运输业也好,各类企业也好,都要多几道安全防线,多几分安全防范。这也是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力的题中之义。
朱珉迕:紧急时刻的表现,源于日常的工作水平,这是数次极端天气给我们带来的深层启示。应急管理能力固然无比重要,但光靠应急,没有平时功夫的支撑,城市的运行系统和一些敏感点的决策系统,都难免显得脆弱。突击检查空调外机、户外广告牌等高空易坠物固然是每次台风前的必修课,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再怎么突击,有限人力在极短时间里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如何减少漏洞?还是得靠平时的精耕细作、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平时功夫够深,极端时刻才能应对从容,至少能在可控的范围内把损失风险降到最低。进一步说,应对极端天气“不怕兴师动众、不怕劳民伤财、不怕十防九空”的态度,不是真的不计成本,恰恰是通过防在前面减少损失,真正降低社会运行成本,守护我们的家园。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