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岛官兵在巡逻(李文学/摄)
“云雾满山飘,海水绕海礁……自从那天上了岛,我们就把你爱心上……”
《战士第二故乡》——长山列岛驻岛官兵的心声。长山列岛,面积8700平方千米,有32个大小岛屿,是辽东、山东半岛的“铁门闩”。
“岛扎根在海里,我扎根在岛上!”
这是胶东半岛千里海防线上守岛官兵的誓言,是以“海岛为家、艰苦为荣、祖国为重、奉献为本”的“老海岛精神”。
这种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人都说咱岛儿小,远离大陆在前哨,风大浪又高啊……人都说咱岛儿荒,从来不长一棵树,全是那石头和茅草……”
回首从前,这里没有道路、没有营房,甚至没有淡水,从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走出来的第一代海防官兵,爬高山、攀陡坡,劈山开路,用人抬、用肩扛,把几百吨重的水泥和工具运上山顶。
1953年冬天,由于连续大风停航,在某“四无岛”施工的连队蔬菜吃完了,淡水也几近枯竭,炊事班就用海水蒸馒头,做出的馒头又黑又硬,苦涩得舌头发麻。连队党支部发出号召,要求党员干部带头,每人每顿至少吃1个馒头。
“有咱战士在山上,管叫那荒岛变模样。搬走那石头,修起那帐房,栽上那松树,放牧着牛羊……”
就这样,连队官兵硬是在岛上扎下了根,建起了海上堡垒、钢铁海防。
不能忘记,那些在岛上长期坚守的“老海岛”,一家两代三代甚至四代,为海防事业奉献青春年华。
邢桂增从带着战场上的硝烟进岛至离休,一干就是三四十年,并先后把儿子、女儿送到部队,继续从事守岛建岛的事业。女儿邢艳云军校毕业后,放弃留校工作的机会,主动要求回到艰苦的小岛,还动员丈夫和女儿任红投入到守岛建岛事业中。前几年,第三代守岛人区通信营军医任红光荣退休,同年儿子许桓铭军校毕业后,义无反顾成了第四代守岛人。
“我们对岛有感情,岛上也需要我们。”简简单单一句话,让他们守了一代又一代。
高级工程师王明海扎根海岛44年,先后9次放弃调入大城市的机会,始终坚守在船艇修理一线,尽职尽责,默默奉献,被战友们亲切地称为“海岛不老松”。
“岛是我的家,我听党的话,我爱我的家。”一首流传在边防海岛上的歌曲,唱出了海防官兵以岛为家、爱岛建岛的真挚感情。
苦中不言苦,苦中见精神,苦中有作为。
正是在这些“老海岛”的无私奉献下,昔日的荒岛改天换地,建起了一座座码头、一幢幢楼房、一处处工事。
北部战区陆军某海防旅官兵在训练(李文学/摄)
条件苦时,训练不能掉队;条件好了,训练更要上层次。守岛官兵把对祖国和使命的无限忠诚,转化为敢于拼搏、勇争第一的具体行动,在军事比武竞赛中摘金夺银,涌现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张茂春、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和训练尖子。
前不久,一批在1985年部队整编中退役的海岛老兵,重返曾经战斗的老连队,看到新单位一幕幕官兵无怨无悔投身改革的动人场景时,感慨万千:“‘老海岛’的那股子劲没有变,把海防交给你们,我们放心!”
“啊,祖国,亲爱的祖国……这儿正是我最愿意守卫的地方……啊,祖国,亲爱的祖国……这儿就是我们的第二个故乡。”
这首歌会一直嘹亮地唱下去,“老海岛精神”也会一直传承下去。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