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5个经济特区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我国改革开放辉煌历史进程的一个生动缩影。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继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是新时代赋予经济特区的重大使命。面对新的环境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经济特区应把握好定位、发挥好作用,在新起点上推动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努力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
我国经济特区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为了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党中央决定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发挥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和示范作用。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设立海南省,并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我国经济特区扩大为5个。
4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大力支持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5个经济特区不辱使命,坚持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勇于突破传统经济体制束缚,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发挥了“试验田”作用,在对外开放中发挥了重要“窗口”作用,在创新发展中发挥了“推动器”作用,在发展模式转型升级中发挥了龙头作用,在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建设中发挥了示范作用,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979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的地区生产总值加在一起不到40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低于1%;1988年,即海南经济特区兴办之初,5个经济特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之和已经增加到280亿元。接下来的30年,5个经济特区全面发力,经济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2017年,5个经济特区的地区生产总值总计达到约36170亿元,占全国的比重提高到4.4%。按照现价美元汇率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6372美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1倍。按照不变价格计算,2017年,5个经济特区生产总值之和比30年前增加了58倍左右,远高于全国同期增长水平。
经济特区的发展优势和发展经验
5个经济特区持续快速发展,最根本的原因是经济体制改革不断释放发展活力,同时也是坚持开放型经济模式、依靠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国际化水平的结果。40年来,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在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创新投入等方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为培育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作出不懈努力,取得了一些经验。
对外贸易支撑经济增长。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比较优势,扩大对外贸易规模,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为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强大动力。经济特区在对外贸易领域长期保持优势地位。海关统计结果显示,1978—2017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5个经济特区的进出口贸易额由不到2亿美元扩大到5500亿美元左右,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0.4%提高到约13.5%。2017年,5个经济特区的外贸依存度平均达到约103.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倍。由于经济特区普遍属于沿海港口城市或地区,进出口货物除了本地生产使用的商品,还包括部分中转货物(这也是其外贸依存度偏高的原因之一),而不论是本地生产使用还是中转货物,都需要本地加工和服务配套,所产生的大量港口和金融、运输、仓储、通关、货运代理、商务服务需求成为拉动当地经济与就业增长的重要因素。
利用外资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国际化进程。长期以来,经济特区依托对外开放优势和良好营商环境成为跨国公司青睐的投资目的地,每年利用外资都保持在全国一成以上的规模。外资在地区经济中的融入程度也在不断加深。2017年,5个经济特区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资金相对于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76%,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显示了经济特区在吸收国际资本要素、提升地区经济国际化水平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经济特区的实践充分证明,放宽投资准入、积极利用外资,有利于倒逼国内营商环境改善,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管理和高端人才,有利于促进国内市场竞争、提升企业效率,有利于国内产业参与国际分工合作,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创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经济特区在高技术产业投资、人才集聚、研发机构集中布局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领先优势,对技术创新产生了巨大促进效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涌现的许多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产品都是首先在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萌发,然后逐步在更大范围复制、推广并引领市场的。经济特区高度重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集中力量组织开展重大项目技术攻关,积极筹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鼓励设立“双创”示范基地、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载体,为创新提供了强有力支撑。研发投入水平能够较好反映一个地区对创新的重视程度,也是国际公认的创新能力评价标准之一。5个经济特区的研发投入规模增长和相对水平长期保持全国领先。2017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9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13%;珠海、厦门的这一比例也分别达到2.5%、3.11%,均明显高于全国2.12%的平均水平。
正视经济特区存在的短板和不足
当前,经济特区普遍处于高位过坎、再上台阶的关键时期,对照新时代的新任务、新要求,对照国际先进经贸规则和成功经验,经济特区必须清醒看到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第一,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持续扩大开放,经济特区所具有的制度与政策先行先试的特殊地位和优势已经明显减弱,国与国之间、地区之间获取经济资源要素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通过制度和政策创新,培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制度、体制和政策优势,是经济特区普遍面临的紧迫问题。第二,经济特区的总体发展水平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城市环境品质还未达到国际先进城市的水平,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满足群众需要之间存在差距,政府治理能力与快速推进的城镇化进程之间还有不相适应之处。第三,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条件仍显不足,企业应对国际环境变化、国内市场调整的能力亟待提升。第四,在传统劳动力竞争优势逐步减弱的背景下,以技术、品牌、质量、营销渠道等为核心的新竞争优势尚未完全形成,工业产品和出口商品附加值率偏低问题仍然突出。这些现象的背后是这些地区的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基础研究投入还不足,远低于国际上一些创新型国家和城市的水平;高等教育发展滞后,创新型人才总量与创新发展需要不相适应。第五,社会民生事业存在短板,教育机构、医疗机构、文化和社会服务机构相对不足。第六,“放管服”改革的难度仍然较大,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还不够高,一些政务服务没有实现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协同办理,事中事后监管能力亟待提高。
在新起点上推动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赋予经济特区新的历史使命。经济特区要把握好习近平同志提出的经济特区要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改革开放的试验平台、改革开放的开拓者、改革开放的实干家的战略定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在新起点上推动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努力在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上为全国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经济特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数字经济,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卫星导航、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做强做优金融、电信、物流、信息咨询等支柱产业,促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坚持开放为先,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经济特区要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决心、更积极的举措谋划自身开放布局,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应继续发挥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作用,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对外开放,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国际人文交流,更好代表我国改革开放形象。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之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自由贸易港是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应体现中国特色,努力探索中国经验。
在更高起点上谋划和推进改革开放,加快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在深化简政放权和“放管服”改革、推进通关改革、全面推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进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创新人才体系等方面取得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
打好三大攻坚战,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取得新突破、作出新贡献。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落实地方金融监管责任,创新金融监管手段。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落实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部署和乡村振兴战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用最严格的制度、最刚性的执法守护好绿水青山,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先行一步,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表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大力补齐民生短板,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原部长、国研智库特邀首席经济学家)
《 人民日报 》( 2018年09月02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