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发生在交通压力最大的周一上午,又发生在客流量全网最大的线路,这次突发事件不仅耽误了市民出行,还引发不少人对“如何打破‘地铁依赖症’”的讨论。
换乘路面交通可作预案
眼下,地铁在上海中心城公交出行中已占据“半壁江山”,市民对地铁的依赖性大大增强,一旦线路故障或停运,特别是客流较大的线路,常会出现大量客流积压。
要打破“地铁依赖症”,一个看似明显的答案是改乘地面公交,但这种想法太“天真”了。
记者此前在地铁新闸控制中心采访时得知,受车辆、信号系统等硬件瓶颈及线路折返能力等软件瓶颈的限制,眼下1、2号线运力投放已接近极限,平时1号线日均客流约110万人次、2号线约130万人次。而一辆普通公交车坐满、站满可以装差不多八九十名乘客,地铁客流如果全部交给地面公交处理,不管是公交运力还是地面道路资源都严重不足。
相对靠谱的办法是,某条线路出故障后,大部分乘客通过换乘其他轨交线路分流,少部分乘客改乘地面公交。不过,这办法本身也存在问题:很多乘客平日坐惯了地铁,对沿线地面公交不是很熟悉。
因此,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要打破“地铁依赖症”,除了地铁方面要在故障发生后及时广而告之、尽量引导乘客换乘其他路线出行外,比较合适的办法还是适时启动公交配套预案,临时调度短驳车,再加上公交车,共同运送乘客。
预案难启有多重原因
不过,记者询问了公交部门,昨天的突发情况并没有接到紧急调车的指令。
记者随后从市运管处获悉,上海早已为地铁制定了应急公交配套预案,理论上只要延误超过半小时就可以启动,而据地铁方面统计,昨天上午相关列车晚点约44分钟。
为何启动预案“有点难”?相关业内人士表示,背后或许有多重原因。一方面,启动应急预案要“走流程”:地铁公司向市轨交办汇报,轨交办再告知交港局指挥中心,指挥中心给运管处下指令,运管处再根据预案找具体的公交公司调车;此外,预案中也规定,公交接驳的费用由地铁承担;最后,地铁方面估算排障时间有时也会有偏差,昨天地铁官方微博就先表示只影响10分钟,后又改称影响20分钟。
预案需要经常进行演练
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副所长陈必壮则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如果昨天地铁启动了预案,在受故障影响的前后1个小时内,临时调度的公交车能全部到位么?
在他看来,与处理“今晚虹口足球场有比赛,散场后会有大客流”这种可预见性拥堵不同,由于无法事先准备,需要准备的不仅是一份预案,而是一份非常细化的预案。“地铁故障发生在高峰时段,对公交来说同样也是高峰,备用车数量有限,没准公交公司也爱莫能助或要等一段时间。”
陈必壮认为,包括地铁线附近公交线路的车辆如何定期维护、如何安排司机轮休等“细枝末节”的问题,都必须在预案中有所体现。此外,考虑到目前上海的道路情况,这份公交配套预案决不能躲在文件夹里“睡大觉”,需要经常进行演练,甚至要邀请市民乘客一起操练。
“举个例子,公交司机大多习惯开某条线路,只有平时多练习,被突然‘抓’出来才能知道从公交停车场到指定地铁站最快、最畅的路线是哪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