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上海部分高架与地面路段“逢节必堵”已成为定律,即便交管部门事先屡发预警,建议市民错峰出行,但真到了节前最后一个工作日或是假期首日,道路“肠梗阻”还是少不了。
如何才能打破这种定律?交通专家表示,节假日期间的拥堵带有一定的特殊性,可以通过加大运力投放等技术手段来缓解,但从根本上讲,要持续改善城市的交通整体状况,还需一方面坚持“公交优先”,同时推动上海城市结构的“多中心化发展”。
拥堵是多方面的系统问题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陈小鸿告诉记者,拥堵现象具体成因各不相同,“它不仅是交通问题,还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乃至政策等方面的系统问题”。譬如,节假日期间的拥堵和工作日早晚高峰的拥堵便不是一回事。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张戎说,节假日期间涌现的大型潮汐客流主要是外地来沪旅游客流与市民走亲访友及休闲购物客流叠加的结果,而平时早晚高峰时段的拥挤则由上下学、上下班等通勤活动造成的,考虑到投资及运营成本,轨交等路网的规划和建设不可能以节假日极端客流数据为依据,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优化与完善要为全局的长远发展考虑。
同时,上海政法学院城市社会发展研究专家章友德教授指出,由于对城市的功能定位缺乏系统考虑,沪上的行政区、商业区、工业区高度集中,生活区与中心区的剥离使得市民出行不得不依赖交通工具。据统计,截至去年底,全市注册小客车保有量已达177.8万辆,而长期在沪行驶、悬挂外省市号牌的机动车还有约50万辆,给城市通行带来了巨大压力。
此外,交通流量在道路空间分布上的不均衡也是导致拥挤的一大原因。据有关方面对上海市道路网运行现状做出的分析,占中心区道路长度22%的主干路网承担了该区域总流量的69%,而占中心区道路长度64%以上的支小道路承担的交通流量不到25%。
节假日公交车驰援轨交
面对节假日不断增长的井喷式客流,陈小鸿表示不必过分担忧,但应提前做好预案。“‘黄金周’这样的特殊时段在365天中的占比有限,出现拥挤可以理解,也可以接受。不过,面对节假日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类突发性交通状况,运营方需要制定出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管理办法。”
对于如何解决“节假日拥堵”,专家们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张戎建议轨道交通运营方应根据节假日客流波动规律,提前做好客流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及时调整运营计划,采取延长地铁运营时间、增加高峰时段发车密度等措施,充分“挖潜”。
“同时,地面公交系统也可以在节假日期间发挥更大的作用。”张戎指出,节假日期间,地面公交汽电车运力的调配难度比地铁小很多,只要经过事先充分的调研、部署,地面公交企业可以通过增派地面公交汽电车的方式来减少轨交的压力。
“此外,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服务、引导市民错峰、避峰出行也非常重要,很多时候,拥挤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章友德补充道。
热门轨交线路增修平行线
与“如何治理节假日拥堵”相比,另一个更具现实意义的问题是“如何解决日常拥堵”。几位专家对此答案一致——公交优先。
据报道,伦敦、巴黎、纽约等城市的公交化率均为70%,而在我国不少城市仅约20%。在上海,目前中心城的公交出行比例约为50%。上海交管部门提出的目标是,到2015年,全市公共交通出行占使用交通工具出行方式的比重达50%。
要实现这一目标,张戎建议,对于轨交1、2号线等客流量一直较大的几条轨交线路,可以采取增修平行线路或者在现有线路下面再挖一层的方式增加轨道交通线路。
章友德则认为,政府应该通过价格杠杆对居民的出行方式进行引导,如在拥堵时段对部分拥堵区域收“拥堵费”,提高地铁客流高峰时段、区段票价,同步降低地面公交票价等,以对居民的出行方式结构进行调整。此外,他还提出,未来上海的人口流动预计会越加频繁,因此改变单中心城市结构、建设多中心城市就变得十分必要。“不仅要加快上海周边的轨交建设,其他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也要配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变市民的‘人民广场中心化’思维。”
不过,陈小鸿说,如果想“消灭”拥堵,城市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特别像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不堵几乎不可能。眼下的工作重点应关注城市的日常拥堵,并努力将其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