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1921》《大江大河》等一批“上海出品”的动人篇章,为中国影视卷轴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制图:冯晓瑜
庆祝党的百年华诞时,观看电影《1921》、去中共一大纪念馆体悟初心,写在了许多人的红色日志里。银幕内外,伟大建党精神反复叩响时代最强音。
从策划、创作,到播了又播、享誉海内外,抗疫题材电视剧《在一起》每推进一步都在中国电视剧创作史上留痕。众志成城的人民史诗不仅让亿万中国观众感同身受,也在世界范围内宣传中国抗疫经验、推动文化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通相融。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而“上海出品”的动人篇章,也是中国影视卷轴上的浓墨重彩处。
五年来,上海的影视创作者自觉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紧紧抓住创作精品力作这一中心环节,胸怀家国、心系人民,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以一部部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截至目前,五年间,已有14部上海出品的电影在“五个一工程”奖、华表奖和金鸡奖的评选中获得17个奖项嘉许;10部上海出品的电视剧在“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和白玉兰奖的评选中20次榜上有名。
人民的口碑、专业的奖杯都见证着——上海影视一次次以精品力作激荡共鸣,为主旋律正能量画出最大同心圆。
从党的百年奋斗中汲取能量,理想与信念之光闪耀人心
五年来,上海影视创作者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汲取能量,用炽热的作品接力。理想与信念在银幕、荧屏上流光溢彩,闪耀人心。
翻开上海影视作品簿,内容涵盖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中重要历史阶段。
电影《1921》从党史的第一笔开始,描绘了100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探寻民族复兴前途的故事。电视剧《光荣与梦想》在史与诗交汇中,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的壮阔历史。讲述首批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感人事迹的电视剧《功勋》,既是英雄楷模的传记,也是共和国创基立业筚路蓝缕的征途。《特赦1959》用电视剧讲述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站在历史的高度,对战犯进行改造和特赦的历史事件。《国家孩子》把1960年代“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党史佳话,带到无数电视观众面前。电影《攀登者》从1960年、1975年中国两度登顶珠峰切入,礼赞“当惊世界殊”的一代代中国人民。《大江大河》《大浦东》走进改革发展第一线,为时代大潮中的追梦者塑造了行动影像、精神肖像。《一个都不能少》《黄土高天》两部剧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扶贫一线,向世人讲好“最成功的脱贫故事”。电视剧《在一起》《埃博拉前线》、电影《我是医生》《我不是药神》则是中国“生命至上”理念的时代共鸣。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大时间节点,上海影视创作者及时推出一批佳作,唱响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主旋律。通过这些光影谱写的“四史”学习教材,不同代际的观众能更感性地认知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以人民为中心,书写凯歌以行的时代先声
电视剧《功勋》首轮播后,“功勋的番外就是现在”等话题获得了网上以亿计的阅读量;《在一起》播出时,剧中许多个动人瞬间同样是热搜常客;《攀登者》原型人物的事迹、《大江大河》宋运辉的奋斗路、《我不是药神》尾声呈现的温暖现实等,在各类社交网站上、观众的口耳相传里,都是出圈爆款。
重大现实、重大革命、重大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获得观众普遍认可的创作秘辛何在?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五年来,上海影视创作者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努力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书写了凯歌以行的时代先声。
《功勋》团队用近两年深入采访调研,为创作打下坚实基础。雷佳音为演好科学家,花大量工夫研读《于敏传》,敢啃氢弹技术这块“硬骨头”。编剧刘戈建能将李延年的形象写得鲜活,因为有部队生活真实经历和深厚情感积淀。申纪兰单元拍摄中,剧组深入农村、脚踩土地,演员们用老纺车学纺线,扛着锄头下地干农活……最终,观众爱上了“有血有肉的功勋”。
《大江大河》的创作也有异曲同工处。对于深刻改变了中国命运的往事,所有主创对历史的真实、情感的真实、逻辑的真实,都有锱铢必较的劲头。更珍贵的是,开机前许多演员在村子里过了三个月集体生活。洗尽铅华始见真。一旦生活呈现在镜头前,观众便能感知时代的脉搏。
五年来,“中国故事”始终是上海影视取景框里最闪耀的主角,“中国精神”是故事里最有共鸣的主题,“中国力量”成为最鲜明的特质。正是回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这些作品激发了观众对党、对伟大时代的强烈认同。
守正创新,以机制“定盘星”为创作护航
2020年3月,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首部播出的扶贫题材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是“上海出品”;2020年7月,中国电影市场在疫情后重启,首日即上映的影片《第一次的离别》是“上海出品”;2020年9月,《在一起》首播,这部在此后被亚广联评价为“与疫情下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个人产生共鸣”的作品,仍是“上海出品”。
在每一个需要“顶上去”的时刻,“上海出品”都不曾缺位。这些作品让“上海文化”的金字招牌不断被擦亮,背后的机制“定盘星”备受关注。
2015年11月,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海出台《关于促进上海电影发展的若干政策实施细则》,推出促进上海电影发展专项资金。与此同时,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发布的《上海文艺创作重点选题推荐》和《促进上海电影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每年更新两次,用机制引领创作导向。此后,“文创50条”将目标锁定“全球影视创制中心”,《上海市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十四五”规划》更进一步发布十大任务。日趋完善的机制让影视资源在上海加速集聚,目前,在上海科技影都已集聚了7000多家影视企业,占全国三分之一。
以机制引领创作的导向中,上海的影视创作守正创新,“上海出品”在各层面市场全面开花。电影《村戏》《贞观盛事》《挑山女人》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得到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的嘉奖。电影《我不是药神》以黑马之姿登上2018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榜首,同年,上海出品的电影总票房突破百亿元。电影《地久天长》带着“上海文化”的标识度,享誉柏林电影节。电视剧《小别离》《小欢喜》《三十而已》《安家》以平凡人、朴素情感切中人心,在“飞天奖”等评选中获得大奖。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一起》的创作过程。这部新时代的人民史诗离不开一条连着上海与北京的“网络热线”、一张从上海出发的“行动网”。2020年2月底该剧立项,当年事、当年拍、当年播,特殊时刻的特殊使命,上海义不容辞。最短时间启动,最快速度凝聚创作力量,如同“火神山”的中国奇迹一样,《在一起》的创作是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先进影视工业体系也很难复制的“中国速度”。
作者:王彦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