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勋》收官了,但又没完全收官,就像有网友的评论所言,“功勋的番外就是现在”,这些民族脊梁所建立的功业,早已渗透在我们今天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有人说《功勋》这部剧的后劲太大了,值得细细回味。
我们就此回望、盘点这部剧中燃情又催泪的名场面。
能文能武李延年
三营的七、八、九三个连队正面临着夺取346.6高地的任务,连长们信心满满,却突然有人发现七连的小安东当了逃兵。此事影响到了连队的政治思想工作,面对小安东的满腹委屈,战友们也开始动摇。七连指导员李延年站了出来,他没有否认小安东的悲惨身世,也没有否认小安东心爱的姑娘的好,而是顺势让战友们回想家乡的爱人、亲人们,认可他们思念家人的心情,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告诉他们如果不打胜仗,即使逃回了家,也保护不了他们心爱的人。一番话展现出了李延年做思想动员的高明,巧妙地化解了军心动摇的危机,坚定了战士们保卫家园的决心。“宁当英雄死,不当狗熊活,更不要当狗熊死。”为了祖国和亲人,他们不怕死!
这一单元中,李延年的智勇双全多次令人拍案叫绝。当七连的“解放战士”被怀疑与汉奸有联系,李延年没有向上级妥协,而是先斩后奏带着这些战士们用巧计铲除了敌方汉奸。当敌人调来了坦克,李延年冷静思考充分谋划,给敌人设下了一套连环计。当敌人用连续的炮击封锁了一块开阔地,企图切断大本营对驻守346.6高地的战士们的支援,李延年计算了炮击间歇时长和炮弹掉落位置的概率,以身尝试,带领七连闯过了封锁区。
要想打胜仗,只凭李延年一人的能文能武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战友们钢铁般的意志。当346.6高地的发报机损坏又面临几乎弹尽粮绝人疲惫的绝境,七连的司号员担起了向大本营传递李延年的计谋的责任。
返回需要再次穿过封锁区,但敌人已经改变了他们的炮击规律,司号员不幸受伤,却拖着残破的身躯爬出封锁区,用尽最后的力气吹响了号角,引来了参谋长,成功完成使命。
无名英雄于敏
故事的开头,负责管理制造氢弹的科学家们的老郝请于敏看了一场戏,他将于敏比作科学理论界的“角儿”,告诉他一旦选择加入氢弹的研究,他将成为无名无姓的“龙套”。但于敏丝毫没有犹豫:“国家存亡的事,必须干!”
从此,于敏加入了研究氢弹的团队,即使他逐渐成了团队的主心骨,在团队外仍无人知道他在做什么。他的家人担心他失业了,他的邻居怀疑他去坐牢了,他的儿女记着他的一次次食言……即使最后氢弹爆炸成功,举国同庆。在举着红旗庆祝的人群中,他也只能对妻子说一句:“买只烤鸭吧,今天我开工资了。咱家有酒吗?”
种种不能说的秘密,化为夜深众人睡去后的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妻子睁眼看到了独自立于桌边垂泪的丈夫,国旗在灯光下,丈夫在阴影里,正象征着荣耀献给祖国,英雄深藏功与名。
这位无名英雄有着两个令人折服的特点:不盲从、相信理论。第一个特点使他一出场就怼同事、怼美国、怼期刊,批评他们的数据都是错的,而且拿出了正确的数据令同事们心服口服。第二个特点给故事增添了一段捧腹的情节,粮食短缺时期于敏和同事去河里捕鱼,于敏将光的折射原理交给同事们,最终却只捉到一条还没手掌大的小鱼。七个科学家围着躺在地上的小鱼,悟出了一个道理:理论没错,但他们没能成功,是因为技术问题。这段插曲虽然搞笑,却也突出了科学家们对理论的执着,正是这份痴狂推动着他们奠定氢弹理论基础,一路披荆斩棘。
这个单元另一个泪目的高潮是单位给科学家家属们办的元旦晚会,在晚会上一位科学家的妻子流着泪讲了她独自照顾孩子的故事,家中三个孩子同时生病时,她只能用板车一次次来回把孩子们送去医院,医生问:“你男人呢?”她转向晚会上的领导们:“我也想问,我男人呢?马上就要过年了,他啥时候能回来?”
这些无名英雄的背后,有着默默支持他们的家人。于敏的妻子生孩子的时候也只能独自去医院,攒下来的鸡蛋连孩子都没吃就都被于敏拿去奖励给同事们了……
默默无闻张富清
故事开篇,年迈的张富清坐在病床上,看着自己即将被截肢的腿,开始回忆这一生走过的地方。一句:“不是你对不起我,是我对不起你啊。”开启了这个泪点满满的单元。
张富清上过战场,获得过三次一等功;下过基层,辗转多个贫困山区为当地百姓改善生活。但是直到他的儿子去替父亲办理退伍老兵的证件,这位为国家默默奉献的优秀共产党员才走入了人们的视野。人们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他不告诉别人他的事迹?剧中,他做出了解答:“我一个人不可能完成任务,可是他们牺牲了,我还活着,这些荣誉,应当属于那些牺牲的战友们。”他觉得勋章是他代替战友们领的,因此他不能拿来炫耀,而且,他还要背负战友们未做完的责任:国家需要的时候,冲在最前面,去最困难的地方,帮助更多的群众。
故事的最后,张富清再次忆起年轻时的一场战役,他英勇地冲入敌方腹底炸毁碉堡,为战斗的胜利走了关键一步。但那一战血染黄沙,当他再次醒来,战友们已经全都没了,一句“咱们胜利了”竟成了无人可倾诉的泪。回忆结束,再次穿上军装的老人努力挺直腰杆,令人动容。
张富清的一生有太多来不及说出口的遗憾。母亲去世时,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刚刚起步,他不能离开,当工程结束,他对着云贵十万大山呼唤母亲,一声“娘”在大山中回荡,眼前却再也没有那个和蔼的身影。
英雄的背后,总有默默支持他的人。儿子想换条新裤子,没得到妈妈的同意就自己赚钱买布,结果这块布还是被拿去给张富清做了裤子。妻子心脏病发作,两个孩子跋山涉水去找爸爸,结果张富清仍旧因为重要的民生问题亟待解决而没能回家。
妻子如此安慰不满的儿女:“你爸的良心都给了国家了。”微笑着,掩饰了一把辛酸泪。
黄旭华的深潜
这个故事从黄旭华的爱人给他理发讲起,理发,这么一件小事贯穿了两人的一生。从晨光熹微里活泼的姑娘给帅气的小伙子披上理发的布头,到暮色沉沉里这对不再年轻的夫妻坐在庭院里对镜理发。一理就是一辈子,两人的深情足以打动观众。
黄旭华的成就同样离不开家人的支持。他与其他众多科学家一样,立下了誓言,隐姓埋名,“不知何年能与亲人朋友见面了”。于是,父亲去世时他也没能回家,母亲没有责怪他。母亲病重时,家人试图叫他回来,母亲却说:“他一定是在为国家办大事,不要打搅他。”这份成全,母亲将思念咽下,换了黄旭华心无旁骛地专心科研。
但是,这样一群立志报国的科学家们,却遇到了谁也没想到的困难:国家竟然暂停了核潜艇的项目。这个时期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同时两弹一星的研发也在紧锣密鼓的推进中,这么多的重要项目中也不得不再分出轻重缓急,而核潜艇就被划入了不那么着急的类别。团队解散的那一夜,黄旭华听着去过苏联的朋友诉说,说他们去了苏联却不被允许上核潜艇,似醉非醉中,借友人之口道出了团队所有人的决心:“总有一天,会站在自己造的核潜艇上!”
故事的最后,92岁的黄旭华以游客的身份去参观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他对老伴说要一起合个影,他的妻子揶揄:“你还是先看那个老伴吧。”这艘核潜艇既是黄旭华的孩子,也是他的老伴,伴他走过了人生最好的年华,而今彼此都已是风烛残年,再次重逢,看着他们的合影,回想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再度泪目。
(92岁高龄的黄老本人与核潜艇)
作者:王佳婧
编辑:王彦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