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1日首演至今,东方艺术中心推出的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已成为近期上海演出市场的一个热门话题,观众口碑持续发酵。结束首轮八场演出之后,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将随后开启35个城市56场演出。昨天,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专家研讨会在沪召开。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作为礼赞之作应时而生,应运而生。作为话剧版《人间正道是沧桑》联合出品方之一,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在建党百年之际以厚实的创作班底推出这部舞台大作。
早在2018年,东艺就已启动这一项目,在总经理雷雯看来,近年来,红色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血肉愈发丰满、态度愈发坦诚,《觉醒年代》就是一例,而作为“先行者”的《人间正道是沧桑》之所以能得到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喜爱,正在于它以真实、客观的笔法,表现出了共产党人是如何在血与火的磨砺中逐步成熟的,观众能从中感受到人性与党性的结合和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内核。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作为东艺原创出品的第三部作品,有信心打造成为红色题材文艺作品新标杆。
“凝重、恢弘、大气、严谨”上海戏剧学院原院长、教授荣广润用八个字归纳了这部作品的风格。话剧根据同名电视剧改编,由姚远编剧、胡宗琪导演,用将近四个小时的时间,在舞台上讲述了上世纪2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荣广润认为,将50多集的电视剧浓缩为一部四个小时的话剧,在颇有挑战的改编面前,舞台的呈现依旧非常饱满,剧中多处情节令人震撼,如范希亮不得已枪决自己老师瞿恩后的痛苦等,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志坚、张桐、曾黎、王劲松、牛飘、施京明等实力派演员同台飙戏,让作品的整体舞台呈现如虎添翼。尽管大多观众都看过电视剧,对剧情也很熟悉,但还是又一次被人物的命运,被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再次震撼。
评论家方家俊表示,“整部剧从题材选择到最终呈现,其呈现的气象都不同于那些简单快餐式的剧目。可以说,这是一部不同凡响的‘大话剧’。”
“作品诗用写意的方式承载了一个厚重的题材,从导演的选择,从演员的选择,在今天来看都做了加法,为这部剧增加了色彩。”市重大文艺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市文广局原艺术总监吴孝明说。
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原专职副主席、秘书长沈伟民认为,话剧改编“笔法精简,微言大义”,”他说,这个浓缩不仅仅是压缩剧情“时间”这个概念,而是将这部剧的精神内涵精准提炼出来,将一个个重大历史事件勾连起来,将一个个人物鲜活起来。“作品宛如一幅史诗画卷,形象感人。以情入胜,沧海桑田,它艺术化地点出了’人间正道’——就是以中华民族为大义,”沈伟民认为,全剧点题荡气回肠,引人思考,有鼓舞当下的力量。
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采用快节奏的时空转换,借助灯光、音效、视频等多种手段,来展示二十年多年间各个重要历史事件,以及剧中人物在大洪流当中的命运抉择,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为了理想信念而不惜抛头洒热血,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解放,这样一幅壮怀激烈、可歌可泣的画卷。
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主任伊天夫 认为,整个舞台呈现出一种“复调空间感”,三块破碎的,不连贯的二道幕为整部剧营造了一种运动的、变化的、可以自由创造的空间,同时承担了传递意象的功能。除了二道幕外,简洁的舞台转台也是亮点之一,这个常见的、简单的装置为整部剧创造了一种灵活大气的实用空间。在庞杂的剧情中,选择用这样简洁的手段去呈现,可以说非常有个性和创意。
“从一个单纯的舞台逐渐向平台转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上海文广局艺术创作中心艺术总监,编剧郑炳辉说,但从话剧《金家花园》开始,到《日出》,再到这部《人间正道是沧桑》,做自制剧,东艺也是一路“沧桑”,显示出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魄力和情怀。
剧照由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提供
作者:童薇菁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