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电影《柳青》在全国公映。日前,《柳青》主创团队走进同济大学分享创作经历,与师生共话人民作家的初心使命,共同缅怀这位为党史国史辛勤记录的忠诚作家,为一方百姓鞠躬尽瘁的党员干部。
影片真实再现了我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展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运动所经历的重重困难和取得的宝贵经验。青年作家柳青毅然辞掉北京优渥的干部待遇,决心亲身参与当时在中国农村轰轰烈烈展开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创作一部反映新中国农民集体创业的史诗巨著。他举家落户皇甫村的一所破庙里,深入农村生产一线,扎根人民14年,历经风雨,亲身经历从互助组到合作社等一系列重要历史时刻,带领当地人民克服重重苦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在农村的新局面,并在之后的各种运动中始终坚持真理,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一段艰苦卓绝的社会主义创业史。
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吴广明表示,电影《柳青》是在全党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时推出的一部红色影视精品力作,生动展现了人民作家柳青先生“胸中有大义、心中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的共产党人本色和家国情怀。相信这次观影学习与互动交流将丰富同济大学党史学习教育素材,创新党史学习教育形式,切实引导师生加深对党史的学习理解。
当主演成泰燊步入会场,不少人一眼还未将银幕上的“他”与他本人对上号。“柳青先生是胸怀使命感和家国情怀的,这不是我能靠演技演出来的。”成泰燊说,“我是将自己的身心完全格式化清零后,我的硬盘与柳青先生接通,让他走进来,让他的精神和灵魂自然呈现出来。”
当问及这部影片的现实价值时,制片人王苗霞说,同学们在观影中所受到的心灵的撞击和内心油然而生的感动,就说明了影片的价值。“我们不是奔着票房去创作的电影,柳青先生这个人物能出现在大银幕上,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自信,柳青精神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一种精神。”
柳青先生的大女儿刘可风曾与父亲共同生活了九年。她在退休后,根据父亲生前对她的讲述以及她对父亲不同时期同事和朋友们的走访,撰写了《柳青传》。她说,父亲坚持“一切创作都要从人民中来,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她希望今天的年轻人能从父亲的创作理念和创作经历中得到启示,给自己的人生做好规划。
主创团队在现场还与观影后的师生展开了互动交流。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刘嘉珍说,“柳青先生真正将自己变为笔下百姓的一员,用真实与细节铸就了真正反映人民生活的作品。在电影真实的细节和充满诗意的镜头里,我们得以感知当年农村建设热潮,感慨于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创业探索的艰辛,也更加意识到我们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卫中
图文综合自新浪娱乐、同济大学新闻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