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周岁”的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不但是静安闪亮的文化名片,更是百花齐放的上海演艺之都里的一抹亮色。4月23日至5月9日,为期17天的2021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展演将再度迎来“城市即舞台,全城皆有戏”的狂欢时刻。
经历了2020年的一场疫情,人们格外珍惜开放、相聚与交流的每一个时空,向往被剧场艺术和文化体验点亮的美好生活。暂停一年后如约而至的戏剧谷,以“聚”为主题——名剧展演,聚焦精品经典,十部大剧场口碑佳作、十部小剧场人气新作集中展演;市民剧场,聚合了戏剧谷委约新制作“城市空间表演”与优秀市民表演团队,联袂呈现200多场次的戏剧巡游、浸入式表演和戏剧装置展示活动。
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马兰花剧场、静剧场、美琪大戏院、Fancl艺术剧院到大宁剧院,由南至北,划出魅力戏剧坐标;环绕静安公园、久光百货、嘉里中心、梅龙镇广场、兴业太古汇、大悦城……艺术舞台竞相绽放,让戏剧,成为城市生活中触手可及的闪光与温度;让戏剧谷,成为不落幕的开放舞台。
迎接建党百年,戏剧谷委约制作舞台剧《辅德里》展现中共二大和首部党章背后的初心故事
“辅德里625号”,是中共二大会议召开地,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诞生于此。然而作为上海重要的红色文化地标,“辅德里”这个石库门名字却鲜为人知。作为今年戏剧谷开幕大戏,静安区深入挖掘上海红色文化富矿,集合国内一流制作班底打造的非虚构戏剧《辅德里》,填补了舞台领域关于中共二大历史的空白,以红色精神的传递与接力迎接“建党百年”这一重要时刻。
《辅德里》围绕着年轻的中共早期党员创建、见证和守护党章的故事展开,以非虚构的叙事结构娓娓道来这条深巷之中的侦查与保护、牺牲与背叛、革命与爱情,呈现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创建者们的初心、使命、牺牲与信念。作品中出现了话剧独白、重唱、歌队、乐器演奏等多种形式。这是一支从演员、制作、宣发、舞监到技术制作等平均年龄28岁的年轻队伍,今天的90后借此向百年前的90后们致敬。
担任《辅德里》总叙事、总导演的牟森提出了“叙事性内容、雕塑性身体、歌唱性台词、总谱性歌唱”的排演任务,“期待感动,在剧场发生!”
“你会不会想她?辅德里的灯塔,她依然在守望,她守护着希望,鲜花开遍了山崖……”音乐叙事贯穿舞台剧始终,作曲李京键是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青年教师,他为《辅德里》完成了两个多小时的音乐写作,呈现20世纪年轻人波澜壮阔的人生。身为“静安区红色文化推广大使”的歌手黄龄,演唱并录制了《辅德里》同名主题曲。《辅德里》剧组集结了一批优秀的上海本土青年艺术家,致力于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打造一堂“好听好看又好懂”的文艺党课。
“我们曾经走过无数的路,但是发现这样一部需要忠于历史的作品,无论怎么尝试,都无法用虚构的艺术方式去实现,”主创团队最终确定以“非虚构戏剧”的方式完成整个创作。剧中出现的所有人物、文件及历史事件都是真实可考的,这使得作品具有党史教育的坚实基础。
明年也是首部党章诞生100周年,《辅德里》已与观众定下百场之约,首次公布的华东地区十站巡演包括南京、合肥、无锡、烟台等地在内,随后,该剧将于今年6月底重回上海,驻演大宁剧院。制作人李东说,“我们将辅德里作为一种视觉符号,打造从建党(1921)到建国(1949)、从石库门到天安门的历史脉络。”静安区围绕中共二大历史打造的“五星计划”除了舞台剧《辅德里》之外,还包括“《辅德里》微缩模型展”、高清戏剧电影、红色文化市集等多种衍生产品。
海外引进暂留空缺但不留遗憾,本土创作增量更提质,“上海首演”超八成
在过去十多年的发展中,戏剧谷已经成为上海观众“不出国门,欣赏全球好戏”的重要窗口,每年的“上海首演”、“中国首演”甚至“全球首演”的比例不断攀至新高,其中更有不少值得“打飞的”来看的舞台经典。俄罗斯亚历山德琳娜大剧院《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以色列卡梅尔剧团《安魂曲》、希腊阿提斯剧团《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等均成当年“爆款”,瓦列里·福金、里马斯·图米纳斯等国际知名艺术家的最新创作,令人大饱眼福。
受疫情影响,今年戏剧谷“名剧展演”板块暂留引进剧目空缺,但成绩亮眼的本土艺术家和创作团队带领着中国演艺市场强势崛起,吸引了戏剧谷的目光。今年一季度,上海演出场次已恢复到了2019年同期的86%,而在2020年疫情后期的市场复苏中,上海的演出场次占到了全国近三分之一,表现格外突出。越来越多的国内创作者把他们的重要作品放到上海市场中检验。翻开剧目单,参加今年戏剧谷的20部作品中,本土创作增量更提质,“上海首演”作品占到了八成以上。
多部热剧齐聚今年戏剧谷。由方旭导演、郭麒麟主演的老舍经典作品《牛天赐》,曾在首轮演出时创下八分钟售罄的记录。这是方旭第六次改编并执导老舍作品,舞台延续了他一贯的“大写意”戏剧风格,木偶元素的加入使得舞台呈现耳目一新,以现代审美角度营造出全新的老舍印象,青年相声演员郭麒麟与阎鹤祥的加盟也使本剧充满了话题性。不难发现,经典文本仍然散发着巨大的魅力,在过去一年演艺市场的回暖中,涌现了不少舞台精品。中国国家话剧院的经典力作《哥本哈根》、易立明导演的贝克特经典剧作《等待戈多》、广州话剧艺术中心改编话剧《牛虻》、北京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出品迪伦马特名作《罗慕路斯大帝》等皆为业界人气口碑佳作,展现了当代舞台对传统经典的创造性思考。
民营创作团体和青年艺术家的力作同样多元纷呈,令人期待。北京鼓楼西出品的马丁·麦克多纳话剧《断手斯城》,在惊悚的故事中包裹着人对自我的探索。因为电影《三块广告牌》而被更多人所知的编剧马丁·麦克多纳,曾写下多部精彩的戏剧,编剧史航就是他的粉丝。“明多之处暗亦多,欢浓之时愁亦重”,史航引用夏目漱石的一句名言来形容这位爱尔兰鬼才作家。导演周可七年来多次执导马丁·麦克多纳的作品,她读懂了他内心的善良,“马丁看起来是个坏小子,其实虔诚地觉得这个世界是有救的。一个黑盒子里面只要有一根火柴划着了,这一点点光就特别温暖。”
不久前,在热门综艺《戏剧新生活》中“圈粉无数”的青年戏剧人丁一滕,带来由他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窦娥》。青年戏剧人王子川根据列文经典改编的《雅各比和雷弹头》亦备受诸多剧迷喜爱。与此同时,王学圻主演话剧《爸爸的床》、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家客》等,也是近年舞台上令观众百看不厌的佳作。此外,一系列小剧场新创剧目《隔离时期的爱情》《奶奶的诗》《溏心爸爸》《社交媒体连台戏》《雪夜长短句》也将纷纷献演戏剧谷舞台,展现了近年来戏剧行业新生原创的力量,彰显戏剧谷对于原创新作最大的扶持、包容和期许。
值得一提的是,静安区继续推进戏剧惠民举措,对每一张票价给予不少于30%的补贴,得以让更多观众走进剧场,少花钱、看好剧,感受戏剧艺术的魅力。
“壹戏剧大赏”品牌效益显现,142部剧目582个申报项目创历年之最
2021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壹戏剧大赏”日前举行评审,经过提名委员会“闭门会议”的热烈讨论和谨慎评审,20余部剧目入围角逐2021年度“壹戏剧大赏”的十个奖项。其中,《德龄与慈禧》令人瞩目,一举拿下了四个奖项的提名,《牛天赐》和《深渊》也表现亮眼,揽下三项提名。5月10日晚在800秀举办的“壹戏剧大赏“颁奖盛典上,将揭晓各项大奖最终花落谁家。
今年,“壹戏剧大赏”共设“年度大戏、年度经典复排、年度最佳小剧场、年度最佳导演、年度新锐导演、年度最佳编剧、年度最佳舞美、年度最佳男女演员、年度最佳引进剧目、年度媒体关注奖、中国话剧杰出贡献奖”12个大奖。自去年年底启动至今,本届“壹戏剧大赏”评选活动共收到来自56家院团(剧组)的142个剧目,共计582个申报项目,为历届申报剧目数量之最。这些数字背后,反映出中国戏剧的繁花盛放,也反映出“壹戏剧大赏”在业界不断攀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评委李立亨看来,每年的“壹戏剧大赏”除了把好剧“拎”出来,还反映了时代变革和戏剧发展的前沿趋势。今年申报剧目在数量、质量和类型上均有提升与突破。除了国家院团踊跃报名外,民营剧团、独立戏剧机构的参与度也很高,很多民营剧社的作品在题材策划和舞台呈现上都给人以惊喜。
“小剧场剧目数量非常多,40岁以下、30岁左右的年轻导演作品更不在少数,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壹戏剧大赏’对年轻创作团队的吸引力。”评委徐健说。历经十年的专业积淀以及对评选机制的不断优化,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壹戏剧大赏”品牌效应开始显现。
去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不少国内戏剧人开始了线上化的探索。本届报名剧目中,青年王翀导演的首部“云戏剧”《等待戈多》引起广泛关注,演出单场吸引了18万观众在线同时观看。演出过程中,处于不同空间的演员与观众、观众与观众之间,通过弹幕完成了共情与交流。《热干面之味》是自疫情防控战役打响以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复工排演的首部作品,去年7月在B站直播间与观众见面,而后随着剧场“解封”,该剧曾两度回归线下演出。
打破戏剧传统表演空间的“云剧场”受到评委们广泛赞许。戏剧的根本是走进剧场,与创作者面对面交流。“云剧场”之创,虽实属疫情期间的无奈之举,但这种全新、多元、跨界的创作模式却给新时代的戏剧传播带来了新的启迪,以线上线下互动的方式连结更多观众。
200余场城市空间表演,开放舞台不落幕
戏剧的维度,由创作者的想象力决定,城市的维度,由参与者的轨迹构成。戏剧节期间,各类戏剧巡游、浸入式演出等将在静安公园、久光百货、嘉里中心、梅龙镇广场、兴业太古汇、大悦城、大宁音乐广场等公共空间演出200多场次,让艺术春风化雨般走进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走进每一个人的心中。
以“传递”为核心概念,2021戏剧谷委约创制了一系列全新的公共空间表演作品,来自不同地域文化的艺术理念在这里碰撞,与静安数个优秀的群文表演团队联袂合力打造“全城有戏”。静安南西白领艺术团的“跃·动”Zumba、上戏附中学生舞蹈《坚守》、女记者合唱团街头快闪、兴业太古汇手绘艺术钢琴等一大批优秀社区团队、白领团队,将走进商圈和演艺新空间的各类表演舞台。
作为今年戏剧谷开创的全新剧场文化概念,静安文化馆摇身一变成为“戏剧谷大本营”,为市民提供集休闲、交友、观剧、资讯“一站式”的戏剧体验。这里容纳着新创演出、主题活动、戏剧人分享、城市表演空间驿站、信息中心、休憩充能等多种场景。可以在轻松惬意的闲谈中与著名戏剧人分享演出带来的悸动,可以在隔壁咖啡桌遇到拥有共鸣的陌生人,也可能在放下杯子的刹那,发现身边已经开始了一场沉浸式演出……“戏剧谷大本营”陪伴着所有参与者一路感受在城市里与戏剧偶遇的惊喜。
今年,戏剧谷还特别策划了“集光行动”,市民可前往“戏剧谷大本营”领取“集光行动卡”,如同手持一张城市戏剧地图,遍览沪上文艺地标,拥有属于自己的“戏剧轨迹”。
部分精彩剧目介绍
《牛天赐》
这是老舍先生的《牛天赐传》首次被改编并搬上话剧舞台。导演方旭与戏剧谷渊源颇深,2017年,他获得“壹戏剧大赏”年度最佳男演员称号,《二马》《老舍赶集》也曾参与过戏剧谷的演出。
“人偶合一”的舞台设计是他的奇妙构思,让扮演牛天赐的演员郭麒麟手持人偶“小牛天赐”,从“洗三”、“抓周”、牛天赐的童年到上学、直到他母亲去世,人偶始终与演员共存。方旭对北京传统文化和对老舍先生的熟悉让这个故事从小说中走出来,走到舞台上。剧本经过了漫长的修改和打磨,饱含着创作者的拳拳盛意。
《窦娥》
最近在综艺《戏剧新生活》中大放异彩的丁一滕,是戏剧谷的老朋友了。2018年,他凭借《窦娥》《醉梦诗仙》中的精湛表现,在戏剧谷获得了2018年“壹戏剧大赏”年度新锐导演的奖项。2019年,他导演的《弗兰肯斯坦的冰与火》参与了“名剧展演”单元。
作为90后中国戏剧导演领军人物之一,丁一滕有着极为出众的辨识度。他是尤金尼奥·巴尔巴与他的欧丁剧团长期合作的中国演员,孟京辉与赖声川也对他多有赞誉。从经典文本、尤其是在传统中国文本中找到创作源泉,是丁一滕重要的创作方向。在剧中,丁一滕将化作窦娥本人,一袭红衣出场,头顶白花,上戏曲妆面登场。
《牛虻》
艾捷尔·丽莲·伏尼契所著《牛虻》曾是一个时代青年人的共同精神食粮,鼓舞着人们坚定地朝着信仰的道路前进。它也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保尔·柯察金的终身益友,是观众陌生而熟悉的“伙伴”。从天真少年到命运反抗者,亚瑟的故事曾一次次被搬上银幕与舞台,为人们带来感动与激励。
此次广州话剧艺术中心新作《牛虻》,由王筱頔执导,佟瑞欣、张页川担当主演。舞美、服装等更是力邀国内戏剧大师共同创作,在兼具美感的同时也高度还原了时代背景。
《等待戈多》
作为世界范围内最著名的荒诞戏剧之一,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有着众多版本。此次是易立明导演的《等待戈多》首度与上海观众见面,他将作品进行了更符合现代中国语境的调整,也对舞美进行了全新设计,意图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原作的精神内核。
演员们消灭了书面化的语言,交谈如同日常对话。这一版《等待戈多》邀请到了分别在综艺《戏剧新生活》和电视剧《赘婿》中亮相的吴昊宸与黄澄澄出演。
《哥本哈根》
这是中国国家话剧院的保留剧目。
三个灵魂聚在了一起……
他们谈,谈1941年的战争,哥本哈根9月的那个雨夜,挪威滑雪场的比赛,纳粹德国的核反应堆,同盟国正在研制的原子弹;他们谈量子、粒子、铀裂变和测不准原理,还谈贝多芬、巴赫的钢琴曲;他们谈战争时期个人为自己祖国竭尽全力的权利,炸弹扔下后城市里狼籍扭曲的尸体……
他们谈这谈那,最想说清的却是两个影响了世界物理学进程的诺贝尔获奖者沃纳?海森堡和尼尔斯?波尔在1941年的哥本哈根会见——谜一样的会见。
他们不断地叙述着会见的“真实”,结果却依旧不定……
《千年一梦——汉武大帝》
由孟冰编剧,福建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千年一梦——汉武大帝》以汉武帝的八个梦境为贯穿,以窦太后、董仲舒、张骞、陈阿娇、张汤、苏武等与汉武帝密切相关的人物为主线,讲述了汉武帝一生的功绩与过失,塑造了贯穿汉武帝人生的重要节点以及相关历史人物的命运纠葛,讲述了一代雄主汉武大帝波澜壮阔的一生以及汉武帝治下汉王朝的兴衰荣辱。对汉朝封建社会最高权力形态进行了深刻和独到的展现,对汉武帝时期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历史进程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和解读,展现出一幅饱含沧桑、立意深刻的大汉王朝图景。
《雅各比和雷弹头》
本剧根据以色列剧作家汉诺赫·列文同名作品改编,由王子川导演并主演。该剧是一个独角戏,讲述了无所事事的主人公雅各比,要告别虚度光阴的旧生活以及“一无是处”的好友雷弹头,去寻找有意义的人生。
他邂逅了一个丰乳肥臀的女人并对她展开追求,不甘寂寞的雷弹头纠缠着雅各比,同时也对女人垂涎三尺。三人就这样互相伤害并且彼此相爱,他们既相互独立又似乎是一个整体,他们就像是一只永不停歇追逐自己尾巴玩儿的孤独的猫……
列文用他独特的精炼语言,从一种罕见的完全缺乏自爱自怜的绝对暴力跟无限的亲和怜悯之间的关系入手,使喜剧赋予更多现实批判意义。
《社交媒体连台戏》
《社交媒体连台戏》由《一亿亿亿字节人生》《静态人像》两部作品组成。
当我们真的可以用互联网记录每个人的生活,将我们所有人的记忆上传、共享时,人类还会感到孤独吗?《一亿亿亿字节人生》正是诞生于此。受困于一个宾馆房间内,作为此项目零号素材的“爱凹造型小仙女”陷入了意义过剩的漩涡,她沉迷于网络交流中似乎别无选择,在和网络喷子、醉汉、真实名人及虚假朋友的交流中,数字交往的荒诞性越发尖锐。网络空间中刻板印象的书写逼近她的身躯,使她辗转难眠,也将刷新她的线下生活。
而在《静态》中,“对方”是一个不会社交的人,有了wechat也不会chat,滑了tinder更不愿意被find,开了live也难以阐明自己的life。“对方”时常怀念那些遥远的下午,爬山虎背后藏着的毛毛虫都显得分外真实。可现在的自己,好像慢慢变成了一个头像。只是一个头像——是因为手机吗?“对方”投身进入屏幕,在社交APP里泅泳。当“对方”和屏幕一起进入剧场遇到观众之后,发现自己留下的痕迹远远不止这些。
撰文:童薇菁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