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浪姐》的镜头里,宁静感慨节目能改变人。
张雨绮问她,是不是觉得自己变温柔了。
宁静说自己变“母”了,“母里母气”,动不动就掉眼泪。
播出时,节目组替换了“母”字,把字幕改成了“温柔”。
为啥要改?因为用词不当。
我们说母亲、母爱、母性,但不会说一个女性很母,一个男性很公,这是骂人呢。
即便宁静是自嘲,在公众面前这样说话,也是不大合适的。
毕竟,作为公开发言,始终存在观感上给观众怎样引导的问题。
网上做调查,大家的反应也是觉得“母”这种形容很刺耳。
有人说“母”是宁静老家的方言。
但是贵州的小伙伴说了,当地用“母”字来讽刺阴柔的男孩子, “好母哦”、“母兮兮”,是透着嫌弃的。
而且,宁静在访谈中也几次提到,自己“母”起来的时候很做作、很恶心。
所以,“母”这个词,在宁静的语境中应该算不上褒义。
宁静说,姐姐们跳舞“很母”,自己要跳得雄性一些才好突围。
她的意思我理解,是要寻求差异化。
但一定要用“母”这个字来表达吗?
如果宁静这样说——
“姐姐们跳舞很妩媚,我想跳得有力一些,这样大家才看得到我。”
是不是更合适些?
还有之前她说《浪姐》让自己变“母”了。
如果宁静这样说——
“我原来是比较刚硬的女性, 参加这个节目后变柔软了。”
是不是更合适些?
为什么非要说“母”呢?
将柔软感性形容为母,一再对“很母”表示抵触, 是不是不自知的性别歧视?
《浪姐》改掉的不仅仅是宁静的字幕,还有沈梦辰的。
在节目中,沈梦辰吐槽李斯丹妮不吃肉也不喝酒真的“好娘”。
当宁静苦笑着说自己变“母”之后,沈梦辰接话:“静姐,你再母也母不过李斯丹妮。”
不吃肉不喝酒跟“娘”有关系吗?
除此之外,沈梦辰还在微博上吐槽自己没有李斯丹妮“娘”。
这些含有性别刻板印象的词汇,应该是忌讳在公共场合使用的,更何况是其实代表姐姐们打破年龄的偏见,无论是30岁、40岁,还是50岁都可以乘风破浪地美下去的《浪姐》。
怎么年龄偏见刚打破,又变得性别刻板印象了,似乎与节目的宗旨并不相符。
娘低级、爷高级?
自从范爷闯出了一条路,女明星一个个忙不迭往“爷”、“叔”、“哥”、“攻”上靠,男性称呼都不够用了。
仿佛本身的女性质地是什么低级的事情,男性化路线才能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到底是女性的进步,还是女性的矮化啊?
周冬雨在《小小的追球》中体验了几把极地射击。
上膛开枪时,周冬雨被后座力弹开了。
当时,她直呼:“我太娘了,对不起。”
新手没经验,跟“娘”有什么关系?
没做好就说没做好,干嘛要这样形容,为什么要把弱跟“娘”联系在一起呢?
周冬雨工作室的微博上,一口一个“冬叔”叫得飞起;
又说,周冬雨在生活中的性格大大咧咧,有男孩子的气质。
有意思的是,周冬雨是维密的大中华地区代言人。
她的口号是: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性感,感受性感魅力的多样化。
意思是,性感可以不是丰胸翘臀大长腿,性感的女孩可以是小巧精怪的。
既然承认女性品质的多元化,为什么又要把“娘”=软弱、把“叔”=爽快,制造两性二元论呢?
谈起火箭少女团内的相处,孟美岐说——
“大家觉得女生之间,肯定会有勾心斗角,这样那样闹不和之类的。但是真的就是,他们不知道我们是十一个男生吗?”
这句话说得也是,不知踩了几个雷。
还有万茜也是。
黄晓明问她为什么微博上挺她的男演员那么多,万茜回答,可能因为自己性格像男生。
为什么酷女孩就是像男生,女孩子也可以是酷酷的呀;
而且,男性欣赏酷女孩,肯定不是因为女孩“像男生”啊。
周冬雨说自己的性格像男生,女孩子会想嫁,万茜说自己的性格像男生,男演员才力挺。
合着性格像男生才是王道?像女生就是宁静说的“很母”?
问题是两性性格有明确的区分吗?
男性就一定豪爽大度善抱团?女性就一定拘谨小气爱计较?
这不就是性别刻板印象吗?
为什么汉子就是褒义,为什么娘炮就是贬义?
男性女性化=自甘堕落?女性男性化=自立自强?
连女孩子们自己都在不经意地贬损女性,以立各种“爷”、“叔”、“哥”的人设为荣,令人细思恐极。
两性形象不需要被固定
既然女性自己都对“娘气”退避三舍,舆论对“娘炮”的男性就更加恶毒了。
吴青峰多次表明拒绝被称作“峰姐”,小S在某重量级音乐类颁奖典礼上还非要这样称呼他。
诸多媒体一致批评小S开平权的倒车。
两性的形象都不需要被固定,阴柔的男性不应该成为笑点。
后来,小S和蔡康永po文道歉。
吴青峰则是发长文表示:
朋友间私下里开玩笑没关系,但在公众场合,这样表达可能会造成不好的影响,请大家避免用性别气质取笑别人。
关于“娘”字被污名化的问题,吴青峰有段话得的特别好——
我没有介意别人说我娘,但我不太理解这件事情。我不懂为什么,娘会变成一个负义的词。女性不好吗?
所谓“娘”的定义是什么呢?
软弱、做作、矫情、磨叽……
然而,这些不良品行与性别无关,并非女性基因独有。
相反的,勇敢、独立、积极、征服……这些优秀品质也不是男性的专利。
前阵子,老干妈和腾讯闹乌龙的时候,豆瓣上还有帖子说——
“老干妈直接报警,这事做得挺男人。”
也是把大家都看得气乐了。
男人就当机立断?女人就犹豫不决?女生已经生存不易了,还要加深性别偏见吗?
豪爽和能干不是男性独有的专利
曾有一则感人至深的某品牌卫生棉公益广告。
在片中,导演找了几个素人姑娘、小伙,让他们做这样几个动作——
“像女孩一样奔跑”、“像女孩一样搏击”、“像女孩一样投掷”。
这几个人于是做出了矫揉忸怩的动作,夹胳膊夹腿地跑、猫抓一样地打架、漫不经心地甩手,甚至一度被自己浮夸的演技笑场。
大家普遍将“娘”默认为一种贬义、一种羞辱。
之后,轮到几位年纪更小的女孩上场时,画风变了。
导演问小女孩:“当我说像女孩一样奔跑的时候,你觉得这是什么意思?”
小女孩眨着大眼睛回答:“意思是使劲儿跑。”
女孩可以婀娜多姿,女孩可以铁血方刚,我们的每一种态度,都可以“像女孩一样”,因为我们本就是女孩。
我们无需依靠“爷”、“叔”、“哥”、“公子”、“汉子”这些男性人设来标榜自己的豁达气质,因为豪爽和能干不是男性独有的专利。
在一个平等、多元的社会中,“like a girl”或是“like a boy”本身就是伪命题。
无论男女,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我们不应当用一个固定的模子去塑造男人、塑造女人。
性别刻板印象,无论男女都应摆脱这些陋习。无论男女,我们都想让自己变得更好、让这个世界更好。
图片来自芒果TV、 遇言不止、微博、豆瓣
综合自遇言不止(作者: 遇言姐)、微博、豆瓣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宣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