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中午,芒果TV新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突然上线!在此之前,官方对节目的播出无宣传无预热,选择直接空降的方式,尽管节目组如此“任性”,网友们的热情却丝毫不减,微博、豆瓣、朋友圈已然开启了刷屏模式。
早在上个月节目录制的前期,《乘风破浪的姐姐》就风头十足,作为一档打破常规、逆龄破圈的选秀综艺,尚未开播便赢得一片呼声,甚至被预定为今年最火的爆款综艺。
玩梗出圈:模糊真假界限的集体狂欢
《乘风破浪的姐姐》是由芒果TV推出的女团成长综艺节目,召集30位年龄在30岁以上的女艺人,通过训练和考核,最终选出5位成员组成女团。对于经历过超女快男、男团女团等选秀节目的观众而言,趋向同质化的内容不免让人审美疲劳,《乘风破浪的姐姐》紧跟综艺新潮流的同时,率先突破常规,给大众娱乐文化带来新鲜的血液。
该节目邀请了包括资深的前辈演员、女团出身的偶像、爱好唱跳的艺人在内的30位女明星,阵容过于强大,导致节目开录之初仍有不少网友表示惊讶:“这个节目居然是真实存在的!”正是在这样貌似荒诞的氛围里,观众对节目和嘉宾的想象更是一发不可收拾,网络上不断涌出有趣的段子笑话。
作为姐姐们的成团见证人,演员黄晓明被网友调侃颇多,明学又再一次成为网络热梗。在今天,节目上线之后,黄晓明连发三十条微博分别为每一位参赛选手打call,被网友戏称为需要端30碗水的“端水大师”。
从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来看,网络传播本身具有狂欢的本质,是在虚拟互动中进行自由追求的实践行为。网友“玩梗”的动力来自于精神愉悦的享受,在网络自由世界里任何事物都可以被拿来“制作”成好笑的谈资,狂欢的社区氛围在经过每个节点的互动传播中逐渐形成。在线狂欢,已经成为当代人缓解社会压力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在这个过程中,真实与虚假的意义不经意间被消解,人们对真假漠不关心,只关心是否能开怀大笑。
期待值爆表:社会对大龄女性的愿望投射
《乘风破浪的姐姐》在未开播之前就能带来如此高的讨论热度,不仅仅是因为它在选手定位上的创新,更是因为这档节目迎合了当下社会对大龄女性的新期待。
在团体选秀风生水起的第三个年头,越来越多的年轻男女活跃在大众视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曾提到, 源自于日本的“小鲜肉”文化意味着文化的年轻化,因为日本人对青春、生命和美有着病态的纠结。人们追逐年轻俊美的男女,其实是在观赏一种源于年轻生命的“美”。
在审美年轻化落入俗套之后,我们却更想知道, 那些渐入中年的“时代前浪”正在经历着什么。
去年,演员海清在FIRST电影节上道出了中年女演员身处尴尬期的问题,因为大多数剧本里,中年女性的角色总是逃不开母亲、妻子和婆婆,这让很多渴望有所突破的中年女演员十分沮丧。自那以后,大龄女演员乃至大龄女性的议题在网络上引发强烈的共鸣,网友们甚至自发脑补了一场大戏《淑女的品格》。
假想剧《淑女的品格》的四个女主角皆为不婚主义者,她们美丽自由又多金,代表着新时代独立女性的崭新面貌,令人没想到的是,这部由业余者虚构的剧本已经加入2020年的待播列表,不仅如此,围绕女性成长的影视剧如雨后春笋,正在频繁展露。
正是女性意识在大众传播时代的迅速崛起,才让人们逐渐认识到媒介对女性的建构映射着社会对其的压迫与不公。著名女性主义者波伏娃曾说过一句经典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而为女性,而是变成女性的。”在男性霸权的社会控制下,女性被他者化为“第二性”。
我们在众多影视剧中见到的女性,不论是单纯天真向往爱情的“灰姑娘”,还是被污名化的大龄剩女,亦或是被圈在婚姻家庭中的中年妇女……女性形象总是囿于传统认知里性别角色的定势。乍一看性别歧视并不明显,但却一直在潜移默化地传达出女性只能依附于男性、爱情和家庭才能实现自我的观点。正如南茜·乔多罗所言:“女性自我是一种时刻处于和他者关系之中的自我。”
如今,大众传播赋予女性新的对抗与言说方式,《乘风破浪的姐姐》就像网友脑补的《淑女的品格》一样,本质上是女性抗争现实困境的新麦克风。人们看腻了柔弱单纯的小女生和委曲求全的小女人,期待女性在媒介文本中有新的形象塑造,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抵抗也通过幻想和虚构转移到参与影视剧综艺的大龄女性身上。从《我的前半生》的唐晶,到《都挺好》的苏明玉,职场女性经济独立、积极自信,成为当代女性新的人物标杆。而在讨论《乘风破浪的姐姐》时,人们对“姐姐们”的寄予厚望,实际上也是女性试图重新书写自身社会形象的一种方式。
不负众望,《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一期的文案就成功捕获了观众的心,对女性三十岁的定义,是勃然奋励,是立身立业,是骊色骏马,飞云踏海。对每一个选手来说,这次的节目不仅仅是一次工作,更是一种对不凡的追求,对自我的超越。这种精神也在鼓舞着观众,是所有人的“乘风破浪”。
应援新姿态:从养成系到躺平系的转变
《乘风破浪的姐姐》一方面打破了近两年逐渐规模化的常态选秀,将大龄女艺人打造为新的主角;另一方面,也催化了由日韩流行而来的饭圈文化在我国的创新发展。
应援,泛指粉丝为喜爱的偶像加油助威的各种活动,包括演唱会举灯牌、喊口号等线下应援和打榜投票、话题安利等线上应援。在我国,将“养成”作为艺人培养模式并成功的当属青春偶像组合TFBOYS,自“养成系爱豆”形成以来,粉丝应援活动也在短短几年内初具规模。作为一名“合格”的粉丝,每天要参与超话签到、各大榜单投票、制作美图视频等一系列线上活动,他们在消费偶像的同时也在打造偶像,从而在互联网生活中找到存在感与参与感。
这一套对“姐姐们”的粉丝来说或许适应困难。新媒介空间里,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分享和互动,为了加强认同感和归属感,各种各样的网络趣缘群体得以形成,同时,各个“新部落”通过建立属于内部的符号话语和意义系统,切割成一个一个互相独立的“圈子”。可以想象,躺平系爱豆的粉丝群体和养成系爱豆的粉丝群体存在明显的区隔,“打投”“控评”等一系列术语和操作,对“姐姐们”的粉丝来说是十分陌生和困惑的。
然而,通过新媒介技术对“养成系”饭圈文化进行挪借与征用,“躺平系”饭圈文化正在试图塑造一种“融合文化”。在新文化的孵化期,群体成员的新表现无意间对文化实践有了启发。以前,粉丝为了声援年轻爱豆,激励每个成员深度参与集体行动,喊出了“除了我们,哥哥什么都没有了”的口号;现在的景象却全然不同了,不少“躺平系”爱豆在事业上有实绩有资本,在家庭上有老公有孩子,粉丝一边自嘲着“除了我们,姐姐什么都有了”,一边享受这种“偶像太争气了怎么办”的自豪感。
“养成系”偶像由于年轻,和粉丝的关系太过紧密,由此衍生的流量模式遭受了不少诟病。虽然我们不能完全否定偶像养成模式下形成的饭圈文化,也不能彻底污名化这些新声代偶像,但始终需要认清一点:“内容为王”仍然是大数据时代最制胜的法宝。对于“躺平系”的热情追捧,其实正是体现了大众渴望回归“内容”的真切心愿。
参考资料:
[1] 克莱·舍基.未来是湿的:无组织的组织力量[M].胡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9.
[2] 胡春阳.网络:自由及其想象——以巴赫金狂欢理论为视角[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115-121.
[3]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北京,1998.
[4] 斯道雷.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M].常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10.
[5] 陈霖.新媒介空间与青年亚文化传播[J].江苏社会科学,2016(04):199-205.
图片来自豆瓣、微博
综合自北大新媒体、豆瓣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宣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