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我们是以相亲作为噱头,吸引大家来到剧社。”圆缘话剧社严真奇告诉记者,“通过几年的排戏,大家慢慢发现自己是爱上了戏剧,对排戏的热情越来越高,也想把戏做得更专业,更好看。
2019年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即将拉开大幕,非职业演员、来自民间的戏剧爱好者迎来了更宽广的舞台。圆缘话剧社带来的话剧《执手向前》将作为“市民剧场”市民戏剧竞演活动60部参演作品之一,在现代戏剧谷期间与观众见面。
行色匆匆的街头,每个人有自己的生活轨迹,每个人都有藏在心中的酸甜苦辣。也许,走进戏剧的排练厅,念起对白,他们走进的仿佛不是戏剧,而是自己追逐的梦想。
因戏结缘
《执手向前》就是一个青年人表达身边人的故事,剧中一位老警察平时的工作并不像影视作品中的那些“大案要案”要办,而更多的工作就是帮助解决生活中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一件件小事。创作团队选取了他工作中真实碰到的一个盗窃电动车的案例作为素材,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更能体现基层人民警察不忘初心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工作状态,希望大家携手共建美好的平安社区。
成立于2014年的圆缘话剧社,是圆缘青年文化沙龙的一个分支,这个公益组织的目标人群是未婚的青年男女,用相亲交友的方式聚拢人气,戏剧正是众多文化活动中的一种。没想到,奔着“相亲”目的组织的剧社,最终让大家与戏剧结缘了。
仅举办一些传统的文化活动组织相亲,气氛比较尴尬,有时候纯聊天“干劈情操”的效果也不好。于是圆缘青年文化沙龙的工作人员决定成立了话剧社,以求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大家在一起共同完成一件事,这样的相亲交友活动会显得不那么的功利和尴尬。
剧社成立有四年多的时间,来剧社参加活动的人数超过500多人,每年都会排演一些多幕剧和片段小品的演出。几乎每一期都会有几对牵手成功,最近的一期学员中,通过两年多的合作,也已经有两对顺利牵手,其中一对情侣已经开始筹备婚礼了。
快乐创排,龙虾十斤
从生活方式看,奉贤颇有些成都的味道。人们节奏悠闲,生活巴适,周末下班后喜欢三五知己小聚酌饮一番,街头巷尾洋溢着欢快地赶场气息。奉贤南塘戏剧社,如果从它的前身“南桥戏剧社”开始计算,已走过扎扎实实的十个年头,“巴适”地儿让烧脑的“戏剧”也显得悠闲放松……
这几年,南戏雷打不动,每年开两次创作选题会。照例是四月选题会商定年度公益大戏,锚定公益大戏题材内容方向,五月压迫编剧八仙过海必须出稿,六月剧组搭建下地,吃顿开工饭,然后赶着来自各行各业的非职演员扑进排练厅,七八九吃上三个月的盒饭,十月正好国庆节,便在剧社固定的剧场演出个十来场。
戏里的活儿不见得多好,演员能耐不一定多大,大家都是非职业,从导演到演员图个难得的场上历练,观众一瞅家门口能有大戏看,也是喜闻乐见。
每到大戏演出后的第二个周末,剧社的第二个创作会便要召开,这个会议特别受剧社的重视,毕竟夏末初秋可是瓜果熟透、鱼虾肥硕的时节,须得挑这个点开个会,总结一下大戏的成败得失以及年底小品双创节目比赛的筹划。据说,正是因为这场秋季的创作“盛宴”,使得团队有着极为稳定的发展速度,如同那帮老社员笃悠悠地每年多长5斤肉一样,十年下来,体态丰腴,面貌圆润可亲了起来。
创作是艰难的,每一年的选题会照例在剧社大办公室里召开,茶几是主战场。创作部总是在动脑子,基调是天马行空,头脑风暴,擦出点火星赶紧拿稻草给续上,奖励发牢骚,奖励高明的牢骚。
不过,“巴适”的南塘开选题会,方向总能被成功歪曲,废话能力强的开始反复播报最近的时事热点,听得大家几乎又饿了。总导演大手一挥:再点十斤椒盐龙虾,周边人马上虚伪而无力地劝阻一番最后欣然接受并且提出自己的意见:可以分5斤椒盐5斤盐水,椒盐太油腻对胆固醇不好。
有人提出建设性意见,既然我们一天天除了吃和研究吃的,为什么不干脆创作跟餐饮有关的节目。这个意见得到了在场所有人的热烈响应。想想剧社草创伊始,被人赶来赶去没有固定场地,为了抢时间赶排《青春禁忌游戏》,所有演职人员,天天蹲在楼道里吃咸肉盒饭,吃得一个个的面有酱菜色,上场得多涂两层粉。有老同志有感而发:如今条件是真好了,有排练厅有演出地儿,还有这一顿顿的忆苦思甜大餐……有天上飞的有地上走的……。不过老同志们确实有点见老,离开《青春禁忌游戏》才七年,已经记不得当初一起排青春禁忌游戏的都有谁,名字连着念错。这种早衰现场又引发大家的哀之共鸣,脑力工作者终将为过多消耗脑细胞付出代价。有个同志提议:要是创作一个老年痴呆症患者在餐厅工作或者送外卖的故事,会不会很有戏剧性。于是大家伙剔着牙定下了小品的名字《奇异餐厅》。
南戏的这群人啊,原本也是奉贤“巴适”一族,只是凑巧聚在一起玩起来了而已,又凑巧在一起玩了十来年。他们还要继续让戏剧和生活“巴适”下去。
党总支书记本色出演“书记”
告别煤炉时代用上煤气,“车轮食堂”将热饭菜送到独居老人手中……这些上海基层社区的点滴变迁,被搬上了话剧舞台。上海首部由街道出品的原创社区生活大型多媒体情景剧《答卷人》去年在大宁剧院暖心上演。这一剧目由上海市临汾路街道携手专业主创团队联合打造,话剧原型全部取材于临汾路街道三十年来的鲜活故事。以“答卷人”为题,集中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在城市社区领导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为交出一份令居民满意的答卷而不懈努力。
开场,一套桌椅,见证时代变迁;一部公共电话,接通临汾人的悲欢离合。剧中,红红的父母四处借大煤球炉,为的是办好女儿的婚宴让客人吃好饭;街道办事处主任林颂祥值班打算吃泡面却半天生不出炉火,道出了群众迫切希望用上煤气,随时烧饭的愿望。为了能装上煤气,以周阿姨为代表的党员群众帮忙做群众工作、代为收费,没想到却发生了老伴心梗意外离世的“悲伤故事”;为了让行动不便老人吃上饭,社区大胆尝试了“车轮食堂”,把安心饭菜送到家家户户。“吃饭”的故事随时代变迁而不断更新,不变的是党员干部为人民解忧的坚守。
《答卷人》里的人物和故事,在生活里都有原型,“话剧中的故事和人物,全都来源于我们走访、了解到的临汾路街道的真实历程。”《答卷人》编剧徐开麟说。面对天天上演的“抢车位”大战,党员干部怎样积极协调、统筹决策,面对“悬空老人”的声声呼唤,返沪知青子女遇到的切实问题,如何倾心投入,创新解决,这些发生在临汾的真实故事让徐开麟动容不已。
今年71岁的黄印是位老临汾路街道人,平时也一直活跃在群文舞台上。别看他已七十高龄,每次排练他都是第一个到排练厅。不管排练时间多早他都会为大家布置好排练现场,为每位演员打好热水,知道年轻演员没有吃早饭的习惯,还自掏腰包为年轻人购买早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年轻演员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黄印说“作为老临汾人,能够演出这个角色感觉特别激动,这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
眼尖的临汾路街道观众还发现,阳曲路760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章旨钦更是本色出演剧中书记,平时居民区的工作非常的忙碌,她就利用空余时间加入到大家的排练之中,高度还原了居委干部“如何解决停车难事件”的过程,另外还有8位当地居民出演了剧中角色,使这部剧更具真实感、群众性。
这些来自社区的演员力量不仅带来了毫不逊色于专业话剧演员的表演,还为通煤气、解决停车难等故事提出了更符合社区实际的修改意见,让情节更加真切地唤起了在场社区观众的共鸣。
作者:童薇菁
制作:童薇菁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