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在泪水里落幕。关于苏家,有些心结解开了,有的烦恼刚开始。
但无论如何,心底一宽天地高,一切都挺好。
就像那年除夕,苏母不在了,两个哥哥也都没回家,苏大强活进了自己的记忆里,所谓大团圆,存于这个小小的手机屏里。
但这,却是明玉感觉最幸福的一个年。
过去的几个月里,她得到了一些,比如不算深厚、更不亲厚、但始终埋在心底的血缘亲情。
她等到了苏明成迟到多年的对不起:
也在多年之后,轻轻从喉头憋出了一个“哥”,尽管明成已经走远听不见:
苏明玉也失去了一些。比如,她之前用来填补心灵上“家”这一空缺的众诚和师父。
因为罹患阿尔茨海默症,且病情发展迅速,明玉决定辞职回家陪伴苏大强。她向老蒙告别转身,刹那间,蒙总的背影满是父亲的落寞。
人生就是这样,你所拥有的,早在得到时,就被暗中标好了代价。
努力幸福——剧中,苏家的结局只诉温暖不言殇。
那么,作天作地、自私自利、胆小怯懦、不敢担责的苏大强到底洗白了没有?这可能是《都挺好》结局最大的争议,但也可能是编剧最聪明之处。
从观众的情感上看,我们居然可怜起这个可恨之人,貌似有着“强行”洗白的嫌疑。
但从逻辑来说,一名失智老人,在得知自身病情后,趁着个人意志最独立也最完整的尾声,与过往做个了结、给未来一个“格式化”的自己,并不生硬。
若留心看,有些细节指向:苏大强还是那个最会利己的人。
他乖乖听明玉的话,歉疚有之、计算也有之。比如在被明玉撞破生病吃药的事实后,他索性摊牌,别麻烦你两个哥哥,“你大哥在美国有孩子、有家,让他好好生活吧。你二哥明成呢,这现在刚反过味来,想立誓做番事业,咱就别打扰他了,让他去干番事业吧。”
在老头看来,明玉有钱,明玉生活得最好,她就理所应当付更多责。
“爸后半生可就交给你了,你必须得管我,谁让你是我女儿呢?”
所以,苏大强还是那个苏大强,让明玉五味杂陈的父亲。
但当阿尔兹海默症日渐夺走他的记忆,不靠谱了几十年的苏大强,一天天褪去岁月侵染、回复生而为人最本真又纯粹的心。
比如,劝孩子不要熬夜:
比如,老宅的路怎么走:
又比如,女儿马上中考,我得攒钱给她买本渴望已久的习题册:
虽然,他和他的孩子们,已经活在两个记忆的空间里。
整部《都挺好》里,苏明玉都以坚强的铠甲示人。但最后两集,她为二哥的和解而哭,为师父的情深义重而感动,也为自己对苏大强那份近乎“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感情而心酸。
《都挺好》在眼泪里剧终了。
而曲终人散,生活继续。“努力幸福”四个字,更是所有为这部剧牵动情肠的你我他的生活真谛。
于荧屏之外的普通人,不少时候,日复一日是生活的韵脚,一地鸡毛乃众生所遇。
恰因为此,电视剧掀开的议题才有可能沸腾了公众话题。
从原生家庭这个角度切入,《都挺好》是不多见的。但从刻画时代生活的镜像意义来看,它又不是孤立成章的。从本质讲,它与过去几年热播过的家庭剧一样,都是跟随生活的变动不居而提出了流动的人生命题,为观众提供探讨幸福密码的舆论场。
那年的《新结婚时代》热播后,“婚姻是两个家庭的结合”给许多年轻人提前上了婚姻课;
《双面胶》引发争议那会儿,李亚平一家掀开了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的家庭模式;
而《辣妈正传》《夫妻那些事儿》不约而同抛给女性“生还是升”的选择题;
到了《虎妈猫爸》《小别离》时,剧中藏在教育问题下的,还有一道排序题:自己和孩子,谁才应该优先幸福?
时至今日,城市生活的原子化、个体化太难逆转,小家与大家,婚后的定位家庭与婚前的原生家庭,常会在生活里站成不同立场。正当此时,苏大强一家折腾着来、平和地走,无非就是让荧屏前你我他看看自己正经历着的、纠结着的难题,体会一些“少年不懂词中意,读懂已是词中人”的生命循环。
曲终人散,当苏大强可恨之人露出可怜之相,给父母多些关注和理解,引发社交空间的情绪共鸣;
当苏明玉第一次在剧中落泪,与过去的伤痛和解、让未来的自己轻装上阵,成了许多人赠予自己的心理按摩。
而当那封遗嘱最后、苏大强近乎哀求着希望子女以后多走动多互助,又有多少人一边拭泪一边想起自家疏于往来的姊妹兄弟。
至于明哲、明成、吴非、朱丽、石天冬等等角色,他们的价值也是在拓展这次讨论的边界。说到底,每个社会人不止一重身份,我们是自己,也是他者的子女、父母、爱人、朋友、同事、师生……多层视角体悟后,但愿多些宽容体量,少些怨天尤人;多些换位思考,少些自我中心。
借荧屏上流动不居的人生命题,愿人人都努力幸福——这,大抵是现实题材电视剧最温暖的意义。
愿一切,都挺好。
作者:王彦
编辑:王彦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