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陈晓卿担任总导演的纪录片《风味人间》在浙江卫视与腾讯视频同步开播。一经播放便收获了豆瓣9.4的好成绩。
这部作品由《舌尖上的中国》第一、第二季总陈晓卿保驾护航,解说与配乐也延用了舌尖阵容——李立宏与阿鲲的解说与配乐。就连英语名称“once upon a bite”也与《舌尖上的中国》的英语名“a bit of China”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的阵容配置,再加上《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遭到的争议,《风味人间》可谓在话题上占尽优势,早就形成了未播先热的态势。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的魔咒似乎并未在《风味人间》身上上演。节目播出后,新奇的美食,与一个个充满味觉荷尔蒙的镜头呈现,没有让满怀高期待的观众失望。
来自本土与国际的新奇美食,是这部纪录片不折不扣的主人公。为此,《风味人间》摄制组跨六大洲、涉足法国、西班牙、越南、摩洛哥、秘鲁、埃塞俄比亚等20多地。在第一集《山海之间》中,镜头就不吝带观众满世界“开荤”——五十多分钟的节目中,出现了不下20道美食,包括手抓肉、奶桶肉、马肉阔尔扎克、熏马肉马肠、洋芋搅团、秃黄油拌饭、西班牙火腿、火腿蒸笋衣等等。
在镜头中,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山地放养的大尾羊,肥庾的脂肪下肉质极为细嫩,只要清水炖煮就已是味蕾的盛宴。
在呼伦贝尔,生羯羊被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烹饪——卵石内部炙烤,奶桶密闭增压,内外同时加热,带皮焖烤的羊肉汁水丰盈,并带有独特的炙烤香。尤其肥厚的羊胸口,刀锋过处,绵密润滑的油脂绽开,余香满口。
实现移出中国,来到欧洲。西班牙伊比利亚火腿,多为酒窖陈放,批量化生产的火腿定期涂油,甚至连肉面的朝向和窗户的开合的尺度都有严格规定。纪录片中除了展现火腿的储藏制作工艺,还把“吃”这个最具感染力的瞬间展现出来——皇家御用切片师将片火腿展现成了一门艺术表演,在一段刀工表演之后,他将薄到透光的火腿片喂到食客的嘴里。而电脑、电视前的观众也早就垂涎欲滴。
回来,再说说咱们的土特产。黄土高原上的土豆经过反复捶打,通过控制时间与力道,使淀粉不断拉伸,最终产生韧糯的口感。这道在观众看来有些陌生,却被当地人视为家常的美食叫洋芋搅团。配上油泼辣子、韭菜,尤其那一勺酸楚动人的浆水,酸辣辛香,让熟悉它的西北人口舌生津。
无独有偶,法国南部的阿力高地区,大厨用奶制品融化土豆泥,经过搅拌加入大量奶酪的方式,吸附淀粉,形成韧性巨大的土豆奶酪瀑布,搭配各类食材品尝。
东西方对食材的极致运用,在土豆这个最日常的食材中达成默契。
转眼间又到了吃大闸蟹的季节,《风味人间》自然没有放过这个热点。除了人们熟知的清蒸之外,只取蟹膏、蟹黄的秃黄油成了纪录片吃蟹环节的高光内容——略硬的雌黄、绵润的雄膏,加姜丝、香醋,耐心搅拌,让每一颗米粒都被膏黄包裹。
其实,《风味人间》的高分与其对《舌尖上的中国》的传承与突破有关。一方面,《风味人间》继承了《舌尖上的中国》对美食的高密度呈现,甚至还更进一步,让每一集的食物更加密集,还引入了不少海外的美食。
【争议】
而在叙事方式上,《风味人间》则进行了改良。《舌尖上的中国》拍摄到第二季的时候,也曾一度陷入“故事淹没美食”的争议,太多对于人与情的展示,掩盖了美食本身的美感,让观众的眼泪大大盖过了口水。
《风味人间》则采用了专心讲食物,附带说人物的叙事方式。如介绍阿勒泰地区的大尾羊的时候,只是点出这是牧民家夏天里最后的团聚,此后外孙也要告别牧场到山下的定居点生活。短短几句话将这一餐背后的情感背景交代出来,却也不多加煽情,人物故事只是美食的大背景与渲染色,绝不会喧宾夺主。
当然,《风味人间》的成功也与总导演的爱吃、会吃有关。总导演陈晓卿曾放出过,“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吃的。”“为什么我的嘴里常含口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等幽默的美食宣言。
在社交媒体中,他的画风是这样的:
这样的:
这样的:
他对于美食有过不少独到的见解与幽默的调侃:
比如爱吃名不见经传的“路边小店”,会在大快朵颐后评论:“我喜欢这样的小店,没那么多讲究。万般皆下,美食为大”
比如,他因为长得黑而常遭调侃,自己也会自嘲:“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吃的。”
其中最著名的,还要属在某档网络节目中,对小龙虾当代社交的调侃:
作者:张祯希
编辑:张祯希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