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我们从小都学过,很多人还能背出其中的名句。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明朝文学家魏学洢这篇说明文里提到的这只“核舟”,“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600多年后的今天,当代巧匠宋水官,他雕的核舟,能载19人。
8月13日,爱奇艺自制纪录片《讲究》第四季收官。本季《讲究》以“非遗国匠”为主题,包括宋水官在内,九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大师依次亮相,通过核雕、紫砂、苏绣、汝窑天青、正山小种、颜色釉、青花瓷及岩茶八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故事,致敬非遗,致敬传统文化。
《讲究》第四季采用了一种全新视角来阐述工匠精神,记录匠人故事。如果用一关键词来概括制作的镜头内外,那便是“沉淀”,沉淀下来,用脚步丈量传统,用真心感悟艺术。如片头所示“用岁月沉淀情怀,用时光打磨品质“。
描述宋水官对核雕造型的严苛,纪录片用了一组数据阐明——理想的核型长度必须在五厘米左右,两头尖,六棱匀称,为了遴选出完美的橄榄核,匠人在桌前整整耗了一个下午,从1000多枚橄榄核里精挑细选出一枚。雕刻的过程中,刀比人物的脸都大,匠人刻去余料的同时也得剔除自己微不可查的浮躁,有时候,连呼吸都得异常谨慎。而整整一周后,眼看核舟完成在即,因核雕内壁厚度不均,一刀用力稍过,便前功尽弃。
方寸间,尽是错的积淀。细微之处,是千百年来古人慢慢试探而出的智慧。
值得一提的是,纪录片开篇时并不急于直入主题。而是将匠人的生活日常与环境娓娓道来。很少有人想到,讲述核雕的镜头竟是始于几位老者的牌桌——
这位非遗传承人生平有两大爱好,除了做核雕,就是打牌。与许多喧闹的牌桌不同,几位老者的牌局很是安静,这似乎也印证了片中记取的“在打磨中收心、入定、静如止水”。
怎样的水土养了这方人?答案就藏在核舟里。他们所在的村子名叫舟山村,位于苏州木渎古镇,600多年前,曾经的匠人回到家乡后雕梁画栋的手无处安放,便开始在橄榄核上著文章。久而久之,这座不足八平方公里的舟山村就成了中国核雕村。当年的《核舟记》被镌刻在村口的照壁上。
纪录片里有段镜头,是宋水官每天站在小桥上看船来人往。看似不经意,但刻刀下的飘逸人物、细腻造型,即是在此观船、观人、观天下的过程中沉淀下来。
《讲究》第四季观照的,是非遗传承人对传统技艺的不断探索、努力传承和用心坚守,但片中不只有大师们坚持本心、兢兢业业的匠人精神,也有温暖的平视视角,深入大师内心,加入更多生活化、个人化的细节。这些平视视角,使得匠人形象更加立体,特让观众从多个角度看到非遗大师们对传统技艺的坚持。
兼具情怀与趣味的讲述,辅以极具中国传统文化质感的画面,纪录片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圈住了一批年轻的“讲究粉儿”。
粉丝们不仅将本季中的九位大师称为非遗界的“非遗九子”,为他们做表情包打call,还脑洞大开发出神弹幕,例如:“我和大师是同款握笔方式”;“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釉料摇’”;“看纪录片竟然有追剧的心情”。
除了在国内圈粉,《讲究》第四季还走出了国门。外媒评价:“纪录片《讲究》为中国文化传播打造了一张影像名片,刷新了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编辑制作:王彦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