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上海,将拿出怎样的作品来侧写当代中国的史诗,来为城市发展作传?这一长久写在上海电视剧创作日志上的重要课题,即将迎来集中检验。
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布的“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电视剧推荐参考剧目”中,《大江大河》《大浦东》《外滩钟声》《青春抛物线》四部“上海出品”入围了首批30部名单。10月起,它们将陆续与全国观众见面。
40年来,在波澜壮阔的改革浪潮中不断前进的,既是时代巨轮,也有个人脚步。四部“上海出品”将从经济、生活、体育,个人、行业、城市等不同维度切入,为观众展示一条条各自奋进的溪流,如何百川归海汇入了改革开放大潮,推动中国蓬勃发展;也记录上海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如何沉淀出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
以小写大,剧中每一个梦想都指向“奋斗者才幸福”的时代真谛
他们曾是不起眼的年轻人,从各自故土出发,踏入《大江大河》里;他们从同一所大学同一个专业毕业,参与了《大浦东》尤其是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沧海桑田;他们生活在鸡犬相闻的一条弄堂,就在《外滩钟声》的背后,踏着时代节拍努力幸福;他们为同一支排球队打拼,在中国体育的黄金发展期划出灿烂的《青春抛物线》。
改革开放波澜壮阔,四部电视剧却不约而同以小写大,其理由很一致。《外滩钟声》的编剧李云良说:“普通人的平凡梦想,往往与时代风云热烈交缠。”盘点剧中每一个梦想不难发现,它们都指向了“奋斗者才幸福”的时代真谛。
《大江大河》的故事始于1978年。王凯饰演的宋运辉将由高考开启全新人生,杨烁饰演的雷东宝会在乡村改革里几经沉浮,而董子健饰演的杨巡将以个体户的身份一路摸爬滚打。包产到户、万元户、国企转制、票证、承包责任制等,都是剧中人步步成长的见证。
《大浦东》从1986年进入。在中国拥有第一支股票之前,以张博饰演的赵海鹰为首,几名财经专业的大学生摩拳擦掌期待良机。循着他们的成长轨迹,观众能看到“敢为人先”的上海在浦东开发开放后,创下了多少“中国第一”:第一家证券交易所、第一个金融贸易区、第一个保税区、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也能看到世界经济大局投下的印记,比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等。
《外滩钟声》里,无论是牛犇饰演的“老虎灶爷爷”,还是由俞灏明、吴谨言等年轻人饰演的杜家三兄妹,他们的憧憬万变不离其宗——美丽爱情、美好生活。梦想看似不够“宏伟”,但逐梦路上,“高考”“留学”“南下”“倒爷”等关键词,无一不带着时代印记。《青春抛物线》则以近年少有的题材,聚焦一群在“女排精神”鼓舞下的排球青年。
“过往几十年,沉淀着火热的生命体验,它们沿着时间线传承和发展,塑造了今时今日中国的面貌。”《大江大河》制片人侯鸿亮的一番话,可视为这几部电视剧的相同创作初衷,“我们藉由创作重温来时路,更能理解奋斗的意义。就像‘大江大河’那样,奔流不息才是它最迷人之处。”
用细节抵达质感,在挺进纪事里为老百姓绘一幅真实的生活画卷
除了40年来各领域的挺进纪事,几部剧中还有另一条隐藏的线索:百姓生活画卷。尤其是《大浦东》和《外滩钟声》,都力求以细节抵达富有年代质感的上海往事。
《大浦东》在松江盛强影视基地复刻了一条洋泾老街。老街上既有酱油零拷店、修鞋摊等定格在记忆里的画面,还有“老街坊”“老娘舅”等至今喊来满是温情的邻里称呼。作为剧情的支线人物,老街坊们主要承担侧写城市风貌巨变的任务。
比如剧中人从原本每天挤着摆渡船过江上班,到后来南浦、杨浦等一座座大桥跨越黄浦江两岸,画外音是上海城市基础建设的“三年大变样”。制片人李杰林告诉记者:“我们不会标明每一个具体的年份,但观众能从东方明珠电视塔、浦东国际机场、张江高科产业园、世博园区的从无到有,自己梳理出一条时间线,因为那些都是极强的共鸣点。”
《外滩钟声》的总导演是管虎,在大银幕上长袖善舞的他对时代质感更为讲究。剧组在上海火车站附近找到一条老弄堂,以此为剧中“梧桐里”的大本营。他们满城搜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物件,旧热水瓶、旧煤气表、三五牌座钟等等,都从旧货市场淘来。淘不到现成的,就自己动手“修旧如旧”。老式上海里弄的灶披间、老虎灶、老虎窗,1980年代上海街头的巨龙公交车,都会一一出现在剧中。
对于上海本土观众,《外滩钟声》还有一点独一无二,它是第一部在外滩海关钟楼里取景的电视剧。从第一个镜头开始,海关大钟便是全剧的核心意象。编剧选“钟声”来讲故事,看中了两层含义。第一层指涉剧中杜家两代人的工作,父亲和大儿子都是钟楼的守护者,于年复一年的滴答声里过兢兢业业的生活。第二层意思,钟声寓意历史的脚步,这座城市里的千万百姓,就是在大钟的报时声中同步走向了美好生活。“梧桐里第一台冰箱、第一台彩电、第一只传呼机、第一个大哥大的出现,大家在剧中看到时会感到温暖,会会心一笑,但更多的,是对一天天幸福起来的生活感同身受。”李云良如是说。
作者:王彦
编辑:王彦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