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阿姨早上喝粥了吗?喝了多少?有没有吐?”
“我妈妈今天喝了半碗稀粥,现在感觉很好。”
消化科病房早查房时这两句再普通不过的问答,让在场所有医生、护士和病友们欣喜不已。这意味着困扰齐阿姨十多年的进食困难终于解决了。齐阿姨拉着张顺财教授和周平红教授的手,不断致谢,“你们太厉害了,我终于能顺畅吃饭了!”
食管上段入口长“口袋”,进食就会呕吐
72岁的齐阿姨患有极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弯,侧弯角度近70度,身高只有115cm。十多年来,她饱受喉咙疼痛,且进食就会呕吐的问题,在当地被诊断为“咽食管憩室”,即食管上段入口处长了一个类似口袋的东西,进食的大部分东西都会滑入口袋从而引发呕吐。
两年前因症状加重,齐阿姨在当地医院置入了2枚食管支架。但术后病情未见好转,近半年不仅进食困难,甚至喝水也会呕吐,还多次并发肺炎。即便当地医院取出一枚支架后症状仍未好转。另外,长期无法正常进食导致齐阿姨暴瘦30多斤,已不足60斤!
齐阿姨辗转各地多家医院都因手术难度大、风险高被婉拒了进一步治疗的请求。经推荐,抱着最后一丝希望,齐阿姨来到中山医院消化科张顺财教授门诊。
“只要我妈妈能喝得下粥就行”
体型特殊,病史不全,一向以看“疑难重症”著称的张教授这次犯了难。
“只要我妈妈能喝得下粥就行。”面对这么基本的诉求,张顺财教授不忍拒绝,坚定了救治决心。
将患者收入院后,张宁萍副主任医师及消化科诊疗团队先加强抗感染及营养支持治疗,迅速完善各项检查,同时请内镜中心、麻醉科会诊讨论,最后决定在侧卧位快速全麻气管插管下尝试行胃镜下食管支架取出术。
8月17日,通过术中仔细探查发现,齐阿姨食管内囊袋没有缩小,反而因食物等堆积变大了,最大直径(深度)达到了4.3cm。
置入了两年的支架非但没发挥作用,盖住憩室的空腔,反而一端嵌入食管壁,肉芽、疤痕和支架的金属丝密不可分,并塞满了下不去的食物,使得原本狭窄的食管更加“拥堵”。并且憩室的“袋口”紧靠着气管,堵塞溢出的食物便会流进气管从而导致了肺炎反复的情况。
如若不及时处理,憩室会进一步增大导致穿孔出血,后果不堪设想。常规的手术方法根本无法同时分离支架和解决囊袋的问题,情况比预想的还要复杂!
最新“隧道”技术解决十多年麻烦
手术医生马丽黎主任医师向内镜中心主任周平红教授汇报了这个特殊病例,正在办公室里吃午餐的周平红教授放下筷子赶到手术室。
了解手术情况后,他决定尝试用切开刀沿着支架切开厚厚的疤痕,分开支架和食管,这极其考验医生的精准操作及团队配合。术中稍有不慎,很可能会造成食管穿孔,继而引起严重感染甚至危及生命。
此时,正在内镜中心进修的埃及、约旦、葡萄牙等国家的外国医师都闻讯来观摩。半小时后,一枚长15cm直径1.8cm的金属管状物被成功剥离取出。
检查完食管创面及食管憩室囊袋情况后,周教授决定釆用最新隧道技术——内镜经黏膜下隧道憩室中隔离断术(STESD),帮齐阿姨切开这个“袋子”,彻底解决困扰十多年的进食难“室”。
STESD手术通过在食管建立黏膜下隧道,分离至食管憩室间脊,并在隧道内行间脊切开。使内容物能随着间脊阻力的降低畅通无阻。但齐阿姨重度侧弯的脊柱是个S形,食管也随之重度扭曲,加之憩室位置特殊,建立隧道的难度如同走钢丝。当最后一个缝合创面的金属夹闭合时,手术室里掌声雷动,对周教授精湛技艺的称赞,更是由衷替病人高兴。
“医者的爱心也体现在为解除病人痛苦的不断创新实践中。和子女的孝心、病人的希望之心,心心相印。”周平红教授说。
术后,在消化科医护团队精心照护下,齐阿姨恢复良好,第二天拔除胃肠减压管,第三天可以如愿喝粥了!8月22日,齐阿姨顺利出院。
作为全国首个获批的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聚焦人民群众卫生健康需求的“临门一脚”和“卡脖子”等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周平红教授实施的STESD手术就是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国家重点临床专科)国际首创的内镜下微创治疗新技术,自2016年以来,已成功实施近百例,在国内外持续推广。
此外,中山医院不断促进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进一步提升重大疑难疾病的医疗救治能力。齐阿姨正是得益于“一站式解决患者诊疗需求”理念,通过消化科、内镜中心、麻醉科联合诊疗解除疾苦。
“医生要多为病人着想,不要怕困难,联合多学科的力量尽可能服务好病人。”张顺财教授说。
作者: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受访方提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