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老人越来越多,随之而来对医疗照护服务提出更多需求。如何给医疗机构、养老机构更多“援手”?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发起成立协作网,打通区域医养机构资源,实现老人、家属、机构多方“安心”。
6月29日,来自沈阳、安徽、江浙沪等地的37家医疗、养老相关机构,齐聚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第二届“爱夕医养联盟”正式成立。“爱夕医养联盟成立的初心与协作宗旨就是专业、合作、自愿。”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斌点赞联盟成立三年以来,在各成员单位努力下取得的可喜的进展和成绩,为老年认知障碍等患者提供了更好的医养服务。
当前,我国老年人口占比约17.9%,已迈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的增多将伴随认知障碍的老人越来越多,但由于各种原因,公众甚至医护专业人员对这类“问题老人”会存在误解和偏见,造成患病的老年人“医难以医,养无法养”。
为改变这种现况,2019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精神科公开征集了长三角25家为老年认知障碍服务的医院、养老机构与社会组织,成立协作网——“爱夕医养联盟”,力求打造合理的诊疗与支持性的全病程系统,来满足老年群体医疗和照护的需求。
如今,联盟成立3年,努力打造出一个“3+2+1”的纵向医疗服务体系,搭建起三级医院引领、二级医院拓展、一级医院全面落实的“金字塔形”服务架构,建立认知障碍的“全病程管理模式”标杆,让患者和家属在任何阶段都能获得恰当的、同质化的医疗支持与照护资源。
联盟共同开展的科普宣传与社区认知筛查已惠及数以万计的老年人,并有数千老年人实现了双向转诊,在联盟内形成了“养老机构-居家支持社会组织-各级医院”的内部联动,初步构建了“红绿灯转诊”标准。据此,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的病床周转率也逐年加快,成为医院收治病人数最多的疑难特色病房。
联盟更促进了老年精神医学的人才培养,“神经心理评估与认知干预”系列培训在联盟内培养了评估师1400余人,培养了老年学科带头人与专项心理治疗师约260人。
联盟单位还共同开发新技术、新方法,共获10余项专利与著作,共同参与了“上海友好化社区”等标准的制定。
“我们不仅开设记忆门诊,还为严重精神行为问题的认知障碍患者提供住院床位。”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主任李霞提到,很多来专病门诊的患者都已达到中重度,再次强调了早期识别的重要性,不仅如此,还要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保证照护需求,这就迫切需要资源的整合及高效的合作。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同时也是上海交通大学阿尔茨海默病诊治中心,从36年前建科开始,一直在探索合理的阿尔茨海默病诊疗照护模式。近15年来,该团队从夯实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培训社区专业人员,到开展全方位的科普等多方面着手,在全国首创“黄金三分钟”智能筛查、认知障碍防治“全病程医养模式”等新模式、新方案。相关工作今年成功入选“上海市老年友善医疗机构优秀服务品牌”,“爱惜医养联盟”是其在认知障碍领域的创新举措和成功案例。
今年4月,“爱夕医养联盟”开启纳新工作,经自愿报名、资质审核,共37家新老成员单位组成新一届联盟,他们来自医疗机构、社会组织、养老机构、教育机构等。
衰老是人类无法回避的过程,当这个过程被认知障碍装上“加速器”,对每一个人来讲,承认生命遗憾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把握“有限的可控”。第二届爱夕医养联盟成员们表示,将继续通过防治结合、医养结合、医院-社区-养老院结合的多种联合体系,打造认知障碍诊疗和照护的多方融合模式,让爱不再单薄,让科学的支持就在手边。
作者: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受访方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