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日益长寿,但同时罹患多种慢性病的共病现象日益普遍,成为威胁老年人群生存与健康的重要隐患,也是目前全球医疗关注的热点之一。这个刚过去的周末,围绕“科学防治慢病,助力老龄健康”主题,2023中国老年慢病大会在上海召开,会期两天。
大会由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主办,老年慢病防治促进行动和老年慢病管理系列指南在会上发布。
长寿但不健康,老年慢病高发如何破局
大会主席、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会长刘维林在致辞中指出,快速发展的老龄化使我们面临众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长寿不健康”的短板突出,老年慢病高发。为此,中央制定并实施了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提出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通过实现健康老龄化,有效地应对人口老龄化。本次大会是落实“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的具体体现。老年慢病防治任重道远,要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落实在基层,释放更多精彩的学术内容和研究成果,激发新的思想和创意,为我国老年慢病防治提供科学解决方案。
作为大会执行主席,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季光也谈到,我国正处于由快速老龄化向深度老龄化迈进的阶段,多种慢性病并存成为影响老年健康的主要问题。应对慢病挑战,需要全社会各行业共同努力,需要生命科学、医学科学、中医药学、人工智能大数据、人口社会学等学科交叉,创新中国医学发展模式,为慢病防治提供中国智慧。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国家项目官员姜晓朋强调了三个关键词,一是转型,积极应对老龄化需要整个社会的转型,这超越了卫生部门和卫生服务体系,需要采取全政府和全社会的方式推动。二是研究,推动这种全方位的转型,还需要很多证据、很多跨部门和跨学科的联合研究来支持决策。三是创新,信息技术和手段不断涌现,但是如何确保这些创新能使老年人同样受益、不被落下,需要共同关注。
老年教育应转型为更具赋能性的发展模式
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主任吴静在《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应对》中指出,慢性病是我国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她强调,要重视老年人健康状况与应对策略的重要性,包括关注身体功能障碍和心理问题的筛查与早期干预,预防老年人失能,关注口腔健康,并重视老年人群伤害的预防。
求解“健康老龄”,院士名家分享观察与思考。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凯先围绕多学科交叉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的这一主题,论述了中医药学在当代的重要价值。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认为,需要改变思维方式,整合医学的出现是对传统医学的补充,通过综合各种医学方法和理论,可以更好地应对健康问题。此外,改变生活习惯对预防和治疗肿瘤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贾伟平提出,慢性病防治要从仅治疗患者的生理症状与疾患,到基于患者的社会、心理、环境、个体化危险因素提供多维度、全程化、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转变。她重点介绍了慢性病防治管理模式的转型案例和大数据推进医防融合式糖尿病全程管理经验。
“学习是未来最好的养老”,围绕老年教育与老年健康,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吴玉韶提出“强化六个健康老龄观”的理念,强调学习是最佳的养老方式,提升健康素养是老龄健康亟需的重点,而健康教育是关键。老年教育应转型为更具赋能性的发展模式,以在健康老龄化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强调,应通过制度改革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实现从治病模式向健康保障模式的转变。这需要改变公立医院的投入机制、运行机制和分配制度,以促进医保、医疗和医药的协同发展与治理,构建一个高质量、低成本、高效率且可持续的健康模式。
复旦大学营养系主任、教授高翔则谈到一个细节问题——对老年人来说,睡眠障碍是影响非常大的疾病,68%的老年人都存在睡眠障碍。他从三个方面解读了《营养、睡眠与生物节律》,一是通过不宁腿综合症如何影响睡眠,二是通过总体睡眠质量谈睡眠如何影响饮食行为,三是节律和营养的关系。
大会开幕式发布了老年慢病防治促进行动。今年3月,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与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正式启动该行动,以老年慢病防治5项标准编制和采信为抓手,以助力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工作为核心,以学会资源为平台,取得阶段性成果,助力实现健康老龄化。同期发布的老年慢病管理系列指南,涵盖《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管理指南》《老年2型糖尿病慢病管理指南》《老年慢性失眠慢病管理指南》《老年骨关节炎慢病管理指南》《老年骨质疏松症慢病管理指南》《老年前列腺增生慢病管理指南》《苓桂术甘颗粒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
作者:唐闻佳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姜澎
图:受访方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