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慢性乙肝临床治愈进展如何?新药研发进展如何?由中联肝健康促进中心主办的第五届慢乙肝临床治愈峰会暨中国派高峰论坛上,国内顶尖肝病领域专家谈到,最新发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明确,对部分适合条件的慢性乙肝患者,应追求临床治愈,患者对此也要有治疗信心。
应筛尽筛应治尽治,减轻乙肝相关危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谢青教授在报告中指出,乙肝治愈的实现策略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在不杀死受感染肝细胞的情况下治愈乙肝,即清除cccDNA或永久沉默cccDNA转录;二是通过清除受感染肝细胞治愈乙肝,即是通过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让免疫细胞活化,然后安全清除乙肝病毒感染细胞。
谢青教授表示,尚未看到一个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能达到临床治愈的新药,联合治疗可能是未来慢性乙肝临床治愈所必须的,主要包括靶向乙肝病毒生命周期药物(各靶点药物)以及靶向宿主免疫调节药物。“乙肝治愈是很难的,单一药物是很难实现,联合治疗是必要的策略。”
乙肝病毒感染使患者的肝癌以及肝外癌症的发生风险大大增加。已有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证实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预防肝癌发生,尽早获得临床治愈可以将肝癌发生风险降至最低,大大改善患者远期结局。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目前的乙肝诊断率只有22%,治疗率仅15%。世卫组织提出2030年乙肝诊断率需提升至90%,治疗率提升至80%。对此,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南月敏教授指出,第一,要扩大筛查,尽早发现需要治疗的患者,应对一般人群做到应筛尽筛。第二,扩大治疗适应证,积极治疗有潜在疾病进展风险者。提高治疗率可降低肝癌和乙肝相关死亡。
“好的抗病毒治疗,可以降低患者肝癌发生风险。”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暨感染病中心鲁凤民教授解释,抗病毒治疗减少肝癌发生风险的机制及局限性主要包括三方面:核苷酸类(NAs)治疗对乙肝病毒复制的持续抑制,肝内cccDNA均显著减少;HBV DNA的整合事件数显著下降;带有整合HBV DNA的肝细胞克隆大小下降有限。
成为全球最高水平,慢乙肝临床治愈的中国实践
为帮助更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达到临床治愈,2018年,由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发起乙肝领域全国首个大规模临床研究——中国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珠峰)工程项目。
会上,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高志良教授介绍了“珠峰项目”进展。截至今年5月12日,全国400余家医院、1000多位医生参与,入组患者29625例,临床治愈了5258例慢性乙肝患者。“珠峰项目”治愈患者中,近90%在48周内实现临床治愈,慢乙肝临床治愈率从3%-7%显著提高至33.2%,成为全球最高水平。
高志良教授表示,“珠峰项目”大数据,解决了全球慢乙肝临床治愈迫切需求的一系列问题,挖掘出3个适合临床应用、普及推广的早期预测指标——基线HBsAg水平、治疗12/24周HBsAg变化幅度、治疗12周ALT升高幅度;创立了从临床研究转化为服务国家健康事业的公益性项目模式,“我们将珍惜来之不易的队列,向更多合适患者推广,希望到2030年治愈患者超10万。”
2020年,国内第一个降低慢性乙肝相关肝癌发生率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中国降低乙肝患者肝癌发生率研究(绿洲)工程项目(简称绿洲项目)启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文宏教授在线上介绍了绿洲项目最新进展。
“绿洲项目是亚洲最大的前瞻性慢乙肝真实世界队列之一,目前已完成全部患者的入组;最早入组的一批患者已随访至96周;295家绿洲项目医院、基地医院40家、分中心医院255家,累计入组患者32071例。”张文宏教授表示,项目阶段性数据初步分析结果显示,与既往研究及临床经验一致,干扰素方案治疗在优势人群中能显著提高临床治愈率;非优势人群或许可通过延长干扰素治疗获益;干扰素治疗方案在较短观察期内,已显著降低肝癌风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陈新月教授在报告中指出,非活动期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是常常被临床忽视的乙肝感染人群,而多项研究数据显示,此类人群长期预后并不安全,并有更高的几率获得临床治愈。如何把握最佳治疗时机,优化治愈路径,总结推广治愈经验,是亟待解决的科学难题。为此,2022年,由中联肝健康促进中心发起,国内首个针对非活动期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的大型公益项目启动,项目旨在帮助更多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获得临床治愈。
作者: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受访方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