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好比是一座“房子”,心脏瓣膜就是这座房子的“门”。血液通过“门”的开和关来完成单向的循环;而一旦它们关闭不全,就等于门没有了锁,血液将会无序地进出心脏。负荷过重的心脏无法正常工作,就会导致心衰。
近日,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心血管外科王志农教授团队在多学科配合下,仅通过胸壁上不到4厘米的小切口,在心脏不停跳的情况下,运用“瓣中瓣(ViV)”技术,为一名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成功实施上海市首例同期经心尖入路再次二尖瓣置换手术(TA-TMVR)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TAVR)。
心脏的“门”又坏了
年逾七旬的潘阿姨,12年前因风湿性心脏病来到上海长征医院就诊,彼时王志农为她实施了二尖瓣生物瓣置换和三尖瓣成形手术,术后恢复良好。
今年2月,潘阿姨劳累后出现胸闷、心慌,症状反复发作,并出现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同时伴有食欲减退。3月初,她再次来到上海长征医院就诊。
心脏外科团队考虑到潘阿姨先前植入的人工生物二尖瓣瓣膜在体内已12年,不间断累计工作了4亿多次,入院后便为她安排了各项必要检查。
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中,医生发现,潘阿姨二尖瓣位置的人工生物瓣瓣叶僵硬伴有瓣口明显反流、主动脉瓣钙化伴有中度返流,属于典型的二尖瓣置换术后生物瓣衰败伴有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同时原有的自体主动脉瓣病变,出现了中度以上的关闭不全。
潘阿姨面临再次更换心脏二尖瓣同时需要同期施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技术难题,术前EuroScore II和STS等风险分层评分均显示她属于外科手术高危患者,这给王志农教授团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传统的瓣膜置换手术需要采用心脏停跳、体外循环技术,手术时间相对较长,对于心、肺、肾功能等都可能会造成继发性打击,患者和家属往往需要冒险一搏,并做好术后长期呼吸机辅助甚至血液透析等各种准备,手术风险相对高、围手术处理难度大;但如果不手术,心脏可能会短期内出现失代偿导致心衰,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
面对外科高风险的二尖瓣生物瓣衰败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王志农在放射诊断科的帮助下,进行了心脏CTA检查,最终决定采取国际先进的经心尖径路“ViV”技术,为患者同期施行TA-TMVR+TA-TAVR手术。
解决致命“心事”
“如何确保经心尖径路,同时放置人工二尖瓣膜和人工主动脉瓣膜?新植入的二尖瓣瓣膜会不会阻碍主动脉瓣膜的释放?”面对手术难点,术前进行了数次多学科会诊,寻找最佳手术方式,以达到最佳临床效果。
手术团队还借助信息化手段,模拟心脏三维结构,设计最佳导管入路,并反复推演手术操作过程,研究术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应对措施,并对术后管理策略等进行了深度全面的考量,制定出完备的手术及管理方案。
手术当天,王志农团队在复合导管室,同时完成经心尖入路TAVR和TMVR,顺利为患者同期植入了2枚人造心脏瓣膜,手术圆满成功。
术中经食管(TEE)超声显示,患者新植入的二尖瓣、主动脉瓣无反流,二尖瓣前向血流及左室流出道通畅。
潘阿姨迎来了新生!术后第2天即下床活动,胸闷、气促等不适症状也随之明显缓解甚至消失;1周后多项辅助检查证实,新植入的二尖瓣、主动脉瓣功能正常,患者康复满意,顺利出院。
王志农介绍,TAVR 和TMVR手术往往能为那些不耐受外科瓣膜置换术的高危患者,提供较为理想的替代治疗方案,从而有效规避传统开胸手术创伤大、风险高,心脏停跳及体外循环对预后不利等多种风险。因此,即使是因高龄、体质弱、病变重或合并其它疾病而无法施行传统外科手术的老年患者,也可进行经心尖入路经导管瓣膜置换手术,为自己重启“生命之门”。
作者:李晨琰 王根华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片来源:院方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