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能不能用?”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采访,这是记者常听到的一句话。
最新统计显示,2022年,仁济医院消化科在抗击疫情、完成超过50万人次门诊量的基础上,中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项,达成医疗、科研“双轮高速驱动”。而“以患者为中心”,成为这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当前,全球生物医药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竞争异常激烈。仁济医院消化科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始终名列前茅,连续三年在复旦版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中位列全国第一名,近五年服务患者数量居国内第一,更有一批医学专家在国际医学界发出“中国声音”,参与全球健康治理。
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国家卫健委出台的《“十四五”国家临床专科能力建设规划》明确,要建设一批国际高水平临床专科,以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重大疾病为主线。
在高手如林的医学学科赛道上,“仁济消化”是如何始终保持领先的?又带来哪些启示?
关口前移,瞄准重大疾病早识别早诊断
近年,仁济医院消化科每年的门诊量多次超过60万人次,近五年来服务的患者数量稳居国内第一。
“从外省市来的病人越来越多,医院专家门诊一半是外地患者。还有病人从美国飞过来看我的门诊。”仁济医院副院长、消化科主任房静远教授对记者说,消化系统疾病占整个内科的1/3,有时甚至更多,直接影响老百姓的健康。无论是炎症、病变,还是癌症,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早期预警、诊断、预后预测、预防治疗都特别重要。
在上海,每年约1/7的消化内镜检查在仁济医院完成,为全市第一。“包括胃肠镜在内的各类内镜检查需求近年持续上升。虽然排期有所延长,但大多患者愿意等候,这是对我们莫大的信任。”仁济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李晓波主任医师说。
医院的诊疗实力,是收获患者信任的重要原因。
拿免疫性肝病举例,这种疾病的发病率约万分之五,但中国人口基数大,患病群体不小。如果不能及时诊断任其发展,后期就会转化成肝硬化之类的重疾。“第一时间识别并对应治疗,对患者来说至关重要。这一点做到了,生存率、生活质量会明显不同。”马雄教授自1998年就在导师指导下选定自身免疫性肝病作为主攻方向,仁济医院也是国内最早诊治免疫性肝病的医院之一,各地患者慕名而来。目前,马雄团队每年诊治患者1万余人次,90%以上为外地患者。2012年,马雄作为中国唯一学者同时入选国际自身免疫性肝炎学组和全球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学组,他优化了国际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
细分深耕,要拿出老百姓“能用”的诊治方案
“仁济消化”在业内很有名,这里是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上海市临床重点专科等所在地,2010年以卫生部评审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消化内科)”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行列……一块块“金字招牌”之下,这里如何保持“盛名”?
在房静远的带领下,“仁济消化”以消化道肿瘤预警预防及早诊早治、幽门螺杆菌和肠道微生态相关疾病、炎症性肠病(IBD)的基础与临床转化、非病毒性肝病和慢性肝病并发症的防治、不明原因的小肠出血诊治、消化心身疾病的诊治等为学科特色,每一个亚学科方向对应患者群体的迫切需求。
眼见胃肠癌高发,有何应对之法?“仁济消化”首创以叶酸治疗萎缩性胃炎,配合根除幽门螺杆菌预防胃癌;应用钙剂和小檗碱预防结直肠癌。通过多种内镜先进技术,结合学科特有的消化病理室和肿瘤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分子标志物的研究开发,使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率明显提高,继之通过内镜微创治疗明显提高早期消化道肿瘤治愈率。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叶酸,还是小檗碱,都是临床上颇为廉价“亲民”的经典药物。
“对肿瘤重大疾病的治疗、研究,国家层面的要求是关口前移、重心下沉,这一点在我们学科特别明显——不论是治疗还是研究,都本着‘拿出来的方法老百姓得能用’原则,要安全、经济、便捷,利于早期发现。我们开展的一切工作,都奔着这些目标来做。”房静远说。
双轮驱动,组建高水平团队投身健康治理
“医学院实验室距离临床太远了,我想去医院。”2010年,30岁的洪洁结束了在美国布朗大学医学院的博士后工作,回国加盟“仁济消化”团队,转眼间已是第13个年头。洪洁加入房静远和陈萦晅教授团队后,取得了一系列学术研究成果,为开发更有效的消化肿瘤早期诊断标志物和抗癌药物靶点筛选提供了重要参考。
科学研究,是医学的明天。自建科之初,“仁济消化”就确立了临床、科研并进之策,也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优秀青年加盟,组建起了一支高水平临床研究团队。近20年,“仁济消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9项,系列研究成果在《细胞》《柳叶刀肿瘤》《消化道》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4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
近年来,仁济消化学科还牵头制订了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和消化内镜分会组织的常见疾病临床诊疗指南与共识近20项次,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向临床新疗法、新诊疗规范、新药、卫生政策等实际应用转化,一流诊疗研究方案投入全球、区域健康治理。
作者: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受访方提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