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人体结缔组织中的“种子”细胞间充质干细胞(MSCs)经过低浓度氧气的催化可生成一种神奇的囊泡,“打上一针”,注射进包裹有这种囊泡的生物活性水凝胶,即有望促进骨骼的再生。
今天,记者从上海市口腔医院获悉,该院院长刘月华教授及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俞麟教授团队的相关科研成果发表于学术期刊《先进功能材料》。该项成果将来如能应用于临床,有望通过自体骨骼再生实现口腔颌面修复。
无论是牙周炎导致的牙槽骨吸收还是外伤造成的颌面骨缺损,治疗关键都是骨组织的修复。但人体骨骼与神经一样,通常并不具备强大再生能力。
目前,临床上对于体积较大、难以自愈的骨缺损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治疗:一是自体/异种骨移植,二是3D打印生物支架及钛合金植入。前者存在创伤、移植后存活困难、排异(异种骨移植),后者则面临操作复杂、生物相容性不佳、有时需二次手术等问题。
如何唤起人体骨骼的再生机能,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一直孜孜以求。
这条艰辛的探索之路终于有了新的突破——刘月华、俞麟教授率领的团队发现,间充质干细胞(MSCs)经低氧处理可得到低氧细胞外囊泡(Hypo-EVs),该囊泡再结合生物活性水凝胶,可显著促进颅骨成骨细胞的形成、分化以及局部血管的生成与分化,从而实现骨骼的再生。
如何让低氧细胞外囊泡在体内持续保持生物活性,为骨骼的再生提供源源不竭的支持,研究团队的焦点落到了一种生物活性水凝胶上,并在实验大鼠身上验证它的功效。
研究人员将装载了囊泡的聚多肽水凝胶注射到大鼠的颅骨缺损区,该区直径有5毫米,从身体比例看,这一缺损堪称“巨大”。实验取得了理想结果——结合微型CT观测和组织学检测,发现囊泡持续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其中就有促进骨骼再生修复的关键蛋白质,大鼠的颅骨缺损逐渐得到修复。
未来,这项研究成果若成功用于临床,口腔颌面损伤的患者只需通过类似“打针”注射等治疗方法,就能有效修补外形复杂、不规则的骨骼缺损,既可免去自体骨骼移植的损伤、移植后不存活,又能避免人工材料植入有可能带来的潜在隐患,将开创口腔修复的全新领域。
作者:李晨琰 邓佳佳 金恒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