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夏。74岁的吴老伯来到上海长征医院,找到时任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的陈学云教授,彼时,吴老伯刚刚查出罹患胃癌。
2022年,秋。已经94岁的吴老伯再次来到医院,找到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朱振新。朱振新是陈学云的学生,而吴老伯这次求医是因为确诊了残胃癌。
……
“说实话,我没想到自己能活这么久。”经历两次成功手术,日前在复查时,吴老伯不断向朱振新道谢。
跨越20年,历经长征医院胃肠外科两代专家接力救治,吴老伯直言,有幸遇到医术精湛的专家,见证癌症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己无疑是幸运的。
刀开得好不好,靠的是“纯手工”
吴老伯走过了80岁,又走过了90岁,对于自己做过胃癌手术这件事,他由一开始的焦虑,到后面放松心情,直至慢慢淡忘。可去年,情况突变,吴老伯开始吃不下东西,吞咽困难。在子女的劝说和陪同下,吴老伯做了个胃镜,报告显示:残胃癌。
当吴老伯再次来到长征医院时,发现昔日为自己看病的陈学云医生已经离休,巧的是,陈学云的学生朱振新接过了救治的接力棒。
接手这个病例后,朱振新没急着治疗,而是从档案室找出了尘封已久的手写病案。吴老伯当年的治病过程呈现在胃肠外科医护面前。当年,74的吴老伯因反复胃痛,胃镜筛查时被确诊胃癌。
彼时,治疗胃癌的手段并不算多,超声刀、Ligasure血管闭合系统等手术能量平台尚未出现,胃肠吻合器也是新事物,腹腔镜技术还未运用于胃肠手术,化疗手段也不像现在这样先进,刀开得好不好,靠的是“纯手工”。
“74岁的胃癌患者,现在看来很‘年轻’,但在当时,绝对是‘高龄’患者。”翻看当时病案中的手术记录,朱振新很感慨。他清楚,自己的老师陈学云在为吴老伯动手术时,有自己的考量。
一般来说,手术做得越彻底,也就意味着手术更大,可能伴随更多的术后并发症。究竟是为了追求安全放弃长期预后,还是冒险一试、将长期预后放在首位?彼时,陈学云的选择是,手术不“减量”,按照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胃癌治疗理念,做胃癌“D2”根治术,即淋巴结清扫和胃肿瘤切除同时完成。
在那个没有超声刀等能量平台的年代,胃癌第二组淋巴结清扫风险极大,不仅会因为引起创面广泛渗血而严重影响术野暴露以及术中操作,更可能引起一系列术后并发症。但是,陈学云凭着精湛的手术技巧,成功完成了手术,吴老伯顺利出院。
“老先生这二十年是你们给的”
20年过去了,吴老伯已经94岁高龄,甚至不太记得自己曾经得过胃癌。但一纸“残胃癌”的诊断,再度让全家人陷入焦虑:残胃癌尚在进展期,CT提示残胃周围还有明显肿大的淋巴结。全家一致决定,找当年的救命恩人,想想办法。
当这位94岁患者出现在朱振新面前时,仿佛时空重叠,他和老师陈学云一样,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超高龄胃癌患者,怎么治?
“如果不手术,患者有梗阻症状,生存期就几个月;如果手术,如此高龄患者能否耐受麻醉和手术的打击?肿瘤能清理干净吗?”脑海中不断翻滚着这些问题,朱振新又有一丝庆幸:20年过去了,胃癌治疗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腔镜手术普遍开展,能量平台广泛运用,胃癌“D2”根治术普及,加速康复理念推广,加之化疗技术进步,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治疗手段出现,给了胃癌治疗更多可能。
通过详尽的评估,朱振新和家属进行了一次长谈:从评估角度来看,患者能耐受手术,肿瘤也能切除;从技术角度来说,有能力完成这次手术;但手术毕竟充满着未知,谁也无法保证手术百分百成功。
“老先生这二十年就是你们给的,医院专家制定的方案,我们全力支持配合。”家属的话给了治疗组信心。
很快,团队为残胃癌根治术制定了基本策略:速度要快、手术要确切。简言之,就是要尽可能减少麻醉时间,降低术后心肺意外发生概率;清扫干净,减少术后并发症。
终于等到手术这一天。在麻醉医生、外科医师、护理团队的通力配合下,手术团队克服残胃粘连重、肿瘤分期晚等一系列不利因素,3个多小时,一台全残胃根治术顺利完成,吴老伯顺利麻醉脱机。
手术关过了,恢复关还在后面。术后第一天,吴老伯出现了咳浓痰的情况,治疗组果断拔出超细胃管,并加强雾化痰翻身拍背。吴老伯有房颤,治疗组密切监测凝血时间,术后仅使用一次止血药;术后,他的血压波动极大,也一度导致肌酐升高,为此,治疗组严密监测并严格控制血压;为促进术后快速康复,术后第一天即开始肠内营养支持……在医护团队及家属的通力配合下,吴老伯顺利出院。
“我们这一代人所掌握的技术,是医院一代又一代医生积累的结果。”看着吴老伯日渐康复,朱振新也难掩兴奋,这是医患情更是师生情。“正是在老师的肩膀上,我们才有信心和能力,为患者提供更科学、优质的医疗服务。”
作者:李晨琰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片来源:院方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