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第三届海峡两岸国际医疗与特需服务发展大会、第十四届高端医疗服务与建设研讨会暨2022年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传出消息:通过对上海市外籍住院患者临床特征现况研究分析,研判国际医疗服务长期发展趋势向好,这也为疫情后国际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提振了信心。
本次会议由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国际医疗与特需服务专业委员会主办,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国际医疗中心、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承办。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国际医疗中心主任、海医会国际医疗与特需服务专委会主委顾静文教授在主旨演讲中首次发布了新时期国际医疗服务的定义,表示新定义响应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从服务目标、服务对象,服务内核和服务内容等方面完整阐述国际医疗服务的内涵和特征,对国际医疗服务的未来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研判国际医疗服务长期发展趋势,顾静文教授披露研究报告称,受疫情影响,2020年入境人数和医疗业务量均大幅下降,但上海市外籍住院患者人次仍有小幅增长,国际化城市定位、良好的工作居住氛围,以及优质医疗保障吸引外籍人士选择长期留沪是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疫情控制和出入境政策调整,上海市入境人数将逐步恢复;与此同时,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对优质医疗服务需求日益增长。”
具体来看,上海外籍住院患者年龄上升,65岁及80岁以上老龄和高龄患者占比增加,康养性质的医疗机构出院人次和占比上升。分析认为,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归国养老人士对国内医疗的认可,以及落叶归根的情感诉求等多方因素促成这一现况。
对比数据看,上海外籍住院患者常见主要病种内容未变,妊娠分娩产褥期疾病排名第1位,背后是女性对高品质生育的需求;呼吸、循环、消化系统疾病涵盖常见慢性病。与此同时,肿瘤疾病顺位排名上升,三四级手术量、占比上升。分析认为,我国恶性肿瘤疾病5年生存率提升至40.5%,部分肿瘤如乳腺癌、肾癌达到甚至赶超先进发达国家水平肿瘤诊疗的“中国方案”“中国标准”受到国际广泛认 可,吸引外籍肿瘤患者在华接受治疗。
当前,在上海,外籍患者医疗服务占比以三甲国际或特需为主,出院人次和手术量有所下降,三四级手术量在三甲国际或特需中占比上升;社会办医出院人次和手术量出现上升。
一系列分析对今后一段时期国际医疗发展注入了信心,也指明了前进方向。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毛颖以一个世纪前美国流感大疫情背景下医学教育改革的故事开场,提出:”新冠疫情、国际形势的困境可能会推动医疗发展大变革,困难与机会并存,把握时代脉搏,抓住发展机遇,国际医疗服务必将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上海市政协文化卫生体育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医学会会长邬惊雷表示,助力上海打造亚洲医学中心城市,近年来,上海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医学教育体系、医学科医体系等,体系的完善也为国际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副会长方俊指出,受疫情影响,国际医疗服务一度发展受限,但在大家的持续努力下,国际医疗在各地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业务正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本届大会聚焦国际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专家学者、保险机构人士围绕国际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探索、商业保险合作、管理流程再造、全科人才培养等进行分享与交流。
作者: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