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空气“到货”,上海发布今秋首个寒潮蓝色预警!受强冷空气影响,上海从今天起,开始经历“低温+大风+降水”的连环攻击,预计明日最低气温将低至4℃及以下,最高气温不超过7℃,一下子不适应天气“断崖式”下跌的市民直呼“冻傻了”。
防寒防冻,慢性疾病患者、老年人群尤其要注意。秋冬本就是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季节。医学专家提醒,不少老年群体本就有基础性疾病,气温一旦骤降,疾病急性发作的几率将明显上升。抵抗力较弱的老年人尤其要注意防护。
上海市疾控中心建议,应对降温,老年朋友一方面要注意保暖,及时添衣、适度锻炼、保证睡眠;另一方面,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及时接种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新冠疫苗等,为自己再添一道防护屏障。
老人起病急来势凶,切忌“扛一扛”
“气温波动起伏,寒冷刺激下,人体交感神经激活,加之血液黏度改变、氧化应激、炎性反应等影响血管内斑块稳定性的因素相互作用,极易导致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增加,诱发心律失常,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丁可可说,在同济医院,因寒潮带来的就诊小高峰尚未到来,但医护团队已做好准备。
医生还特别提醒,很多老年人疼痛耐受度高,对自己的病情变化不敏感,又不想麻烦家人,往往容易耽误病情,有的还差点酿成险情。此前,丁可可就收治了一位患者——90多岁的老人在家胸闷了大半天,才来就诊。医生第一时间做了心电图、抽血化验心肌酶,结果显示,老人是急性心肌梗死,已出现心衰表现,病情严重。
“急性心梗第一时间就诊,开通堵塞血管再行灌注治疗,是挽救濒临坏死心肌最重要的措施。时间就是心肌,一旦病发达12小时以上,即使开通血管,受益程度明显受限。”丁可可说,所幸,经抢救,老人病情最终稳定了下来。
医生强调,如果心血管疾病患者出现了胸闷、心悸、胸痛、大汗,尤其是胸痛持续时间长,伴有近期血压控制欠佳等情况,要立即拨打“120”尽快就近就医,“老年人体弱,起病急来势凶,切忌‘扛一扛’,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此外,不少高血压患者一到秋冬血压就容易走高。有研究表明,气温每降低10℃,血压可能增加6毫米汞柱。“高血压患者日常饮食要注意控制盐与荤腥食物的摄入。如果血压较高要及时就医,适当调整高血压药物,最忌随意漏服或自行调整药物。”丁可可说。
加强对鼻子的保护,阴雨天注意出行安全
气温“大跳水”,对不少罹患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患者来说,气道收缩或感染,更易引发慢性疾病急性发作,严重者需住院治疗。
“秋冬本就是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高发季。”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肖辉说,门诊上,不少“老慢支”经历过山车式的气温变化后,都会不同程度出现咳嗽、咳痰、气喘等症状。
“测算来看,秋冬季因慢阻肺急性加重而住院的患者比夏季多30%,这与室内外的寒冷暴露、呼吸道感染几率增加等因素直接相关。”他提醒,慢阻肺患者要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增添衣服,必要时佩戴帽子和手套,并加强对鼻子局部的保护。
医生提醒,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少去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外出时正确佩戴口罩也有利于减少感染风险。“随着气温降低,人们的室外活动减少,且习惯于把门窗关得很严,这反倒使得呼吸道更易被病原体侵犯。室内定期通风换气是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另一关键措施。”肖辉说。
气象预报预计,本市阴雨状态会持续到下周初,雨天地面湿滑,稍有不慎易滑倒、摔伤,照往常情况看,医院的骨折患者也将有所增加。医生提醒,老年人骨质疏松多,一定要注意出行安全,走路步幅尽量小一些、走路慢一些,如果不小心摔倒,不要急于起身,若身体剧烈疼痛,记得拨打“120”尽快就医。
作者:李晨琰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唐闻佳
图片来源:文汇报资料照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