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最新发布的肿瘤调查数据表明,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呈上升态势,全国发病率占恶性肿瘤的第四位,在包括上海在内的东部沿海地区已经排第三位,死亡率排在第五位。
令人忧心的是,这一过去专属中老年人的癌症,已悄悄“盯”上30多岁的年轻人。不过大肠癌与消化道其它部位的肿瘤相比,还是可防可治的。针对大家关注的十大结直肠癌热点问题,我在此做个系统梳理和答问。
一问:哪些人易患大肠癌?
大肠癌,一般称之为结直肠癌,是指来源于大肠粘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大肠癌高危对象主要有以下人群:
1.年龄在40岁以上,有两周肛肠症状的人群如大便习惯、形状改变等;2.大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3.大肠腺瘤治疗后的人群,大肠癌手术后的人群;4.长期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5.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家族史的20岁以上直系亲属;6.45岁以上无症状人群;7.有盆腔放疗史。
二问:定期体检为何查不出?
目前的常规体检项目有限,常规的检查手段一般发现胃肠道肿瘤比较困难,尤其是早期病变的时候,大肠癌主要还是需要通过肠镜检查发现。建议不同人群应这样进行筛查:
1.年龄在40岁以上,有症状的高危对象:直肠指检、大便隐血试验(FOBT)检查,任一指标阳性应进行肠镜检查。
2.年龄在40岁以上,无症状的高危对象:每年一次粪便隐血检查,如隐血试验阳性,则进一步肠镜检查。
3.年龄大于20岁的FAP和HNPCC家族成员:基因突变检测,阳性者每1-2年进行1次肠镜检查,阴性,则按照40岁以上个体进行筛查。
4.年龄在45岁以上的无症状筛检对象:每年接受1次粪便隐血检查,每3-5年接受1次肠镜检查
三问:大肠癌有哪些症状?
大肠癌和大多数癌症一样,早期往往没有特别明显的临床症状,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往往病情已经进入进展期,大多数早期大肠癌是通过体检筛查发现的。
常见的症状主要有:
1、大便习惯改变:像大便次数增加,便意较频。
2、大便性质改变:包括大便变稀,粘液便等。
3、贫血、消瘦:由于肿瘤的慢性失血,很多病人是出现消瘦、头晕、贫血表现检查才发现。
4、腹胀、腹痛:当肿瘤进展到一定程度,侵犯周围脏器或引起梗阻时可出现腹胀腹痛
5、腹部包块:如能摸到肚子里的包块往往提示肿瘤已非早期。
四问:害怕做肠镜怎么办?
大肠癌的检查方法很多,肠镜检查是诊断大肠癌的最主要的手段,可检查整个大肠,可以明确肿瘤的位置,还可以进行活检进行病理检查,很多息肉或早期癌都可以在肠镜下完成。
很多人对肠镜检查有误解,觉得检查很痛苦。其实现在大多数医院的消化内科、内镜中心肠镜检查量都很大。与胃镜检查相比,就是需要肠道准备,通过泻药提前将肠道里面的粪便排干净,才能检查清楚。现在无痛胃肠镜已经普及,在麻醉状态下进行检查,睡一觉检查就完成了。结肠镜检查不仅是一种诊断手段,也是一种治疗手段和肠癌的预防手段。与患肠癌相比,结肠镜检查的痛苦显然是微不足道的。
还有常规体检中的直肠指诊,很多人担心此项目作起来难受,常常选择放弃。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临床上70%直肠癌可以通过指检发现,直肠癌延误诊断的病例中85%是由于未作直肠指诊。经常碰到很多便血的病人认为自己得了痔疮,医生要求直肠指诊不肯做,肠镜不肯做,最后导致直肠癌延误诊断,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五问:得了大肠癌一定要手术吗?
大肠癌的治疗还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很早期可以采用肠镜下的治疗,对于早中期的需要做到根治性手术,包括标准范围的淋巴清扫。对一些即使合并转移的仍应争取切除原发灶,以解决梗阻、出血等问题。只有因病人全身状况不能耐受手术或已有广泛转移的晚期肿瘤才不宜手术治疗。同时手术后根据病情可能配合化疗、放疗、靶向治疗或中医中药治疗。目前所有的药物都不能达到完全根治大肠癌的目的。
早期的肿瘤治疗效果非常好,即使进展期甚至晚期的大肠癌只要经过正规的、个体化的治疗,也可达到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大肠癌I期占比13%,5年存活率93%;II期占比22%,5年存活率 73%;III期占比 37%,5年存活率 56%,IV期占比 28%,5年存活率 8%。
六问:术后可以不做化疗吗?
化疗是大肠癌治疗中很重要的一环,目前对于早期大肠癌或全身情况无法耐受的可以不用化疗,对于进展期的大肠癌的化疗方案相对成熟和统一,而且这些方案都经过全世界大量的临床研究得到证实的,对预后的改善是明确的,只要在正规医院专业的医生指导下还是安全的,副作用也是可控的。
七问:大肠癌会遗传吗?
人类大多数疾病均有遗传因素的影响,大肠癌也不例外。约10%~15%的结直肠癌与遗传因素有关。其中有两种大肠癌遗传的力度很大:第一种称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FAP)”,第二种叫作“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林奇综合征)。这两种大肠癌的遗传性均很强,一旦家族中出现这种肿瘤,患者所有的直系亲属均应到医院进行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八问:大肠“息肉”都会癌变吗?
从医学上讲,大肠息肉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两种。肿瘤性叫“腺瘤”,是真正的良性肿瘤,可以发生癌变。非肿瘤性的息肉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它们与癌的发生没有关系。
除了前面讲过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以外,绝大多数“腺瘤”遗传的可能性并不明显。医学上把这种腺瘤叫作“散发性腺瘤”,这种腺瘤的大小与癌变有一定相关性,一般0.5厘米以下的息肉一般癌变可能性很小,1-2厘米癌变率百分之十几,超过2厘米者,最高可达为50%以上。由此可见,瘤体愈大,变癌的机会愈大。此外,如果腺瘤是“绒毛状腺瘤”,则变癌的机会很大(大约是40%),若是“管状腺瘤”则变癌的机会很小(5%以下)。
因此,对于大肠息肉的病人需要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及时将息肉切除,现在肠镜下可以方便地进行,避免息肉长大发生恶变。
九问:吃得越好,越容易得大肠癌吗?
世界各地区及不同国家大肠癌的发病率可以相差10倍以上。经济发达地区和国家相对较高,特别是大城市,大肠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小城镇和农村。在城市中,体力活动少的人群发病率又高于体力活动多的人群。从各个国家对大肠癌病因学研究结果看,高脂肪、高蛋白饮食、运动减少、环境污染和不良嗜好均与大肠癌的发病有关,而上述社会情况的出现又与经济发展有一定联系,据此,有人认为吃得越好,越容易得大肠癌。
事实上大肠癌与其他癌一样,他们的发生都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就饮食本身而言,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饮食结构可能在促发大肠癌方面起一定作用。
十问:怎样预防大肠癌?
1.健康的生活方式:运动,避免肥胖;
2.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暴饮暴食,少喝或不喝烈性酒;
3.良好的饮食结构:健康膳食,增加粗纤维、新鲜水果摄入;
4.戒烟;
5.保持大便通畅,养成良好的排便规律和习惯,出现便秘及时治疗;
6.根据筛查建议定期进行体检和结肠镜检查。如有家族结肠癌病史,检查更应提前,检查频次增加;
7.不要忽视身体的警告:常有便血、黑便、贫血、消瘦、腹痛等症状,不要自我诊断,应定期体检。
作者:项洪刚(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普外三科主任、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