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持续推进社区康复中心建设,记者今从上海市卫健委获悉,全市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总数达到91家,智能示范康复服务进社区,便捷、高效服务周边居民。
2021年本市依托为民办实事项目,建成首批46家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连续、智能化的社区康复服务,受到社区居民欢迎与认可。2022年,本市继续推进第二批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建设,再次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9月底,顺利完成39家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建设,为民办实事项目提前超额完成。近期,又有6家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完成建设,投入运行,全市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总数达到91家。
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是居民家门口的康复平台,通过先进智能设备的配置,社区康复专业能力培训,上级医院优质资源支撑,大大提升了社区康复服务能级。2021年来,随着一批批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建成开放,越来越多居民走进社区康复中心,重获健康生活。
智能康复机器人赋能
家住杨浦区延吉新村街道居民孙阿姨,一年前脑出血病情稳定后,就一直在延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康复治疗,是一位“资深”病人。经一年康复治疗,孙阿姨恢复不错,从一开始由轮椅推进治疗室、无法独自行走,经金建平副主任治疗师的评估-治疗-再评估-调整康复处方治疗后,能独自行走了。
一年后,孙阿姨的康复效果进入平台期,她时常为自己的走路姿势欠佳和步行速度相对较慢而生闷气,康复积极性也随之降低了。
金建平看在眼里,但苦于现有针对性训练的枯燥性和社区康复设备的局限性,也只能以安慰、鼓励为主。直到今年9月,随着上海市示范康复中心在社区建成,智能康复设备的引进,针对孙阿姨的情况,金建平给她加上了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训练和智能平衡训练。这两台训练设备不仅能在训练结束后有即时训练数据分析,还配有情景互动,让原本枯燥的训练过程变得有趣化,患者更容易接受。
经一个月的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行走姿势矫正,孙阿姨的走路姿势也比之前好多了,她脸上那对康复充满信心的笑容又回来了……
深入社区造福百姓
家住松江区小昆山镇赵老伯,今年71 岁,今年7月突发脑梗死,紧急抢救对症治疗后,脱离了危险,但留下左侧肢体活动不利的后遗症,平时穿衣、进食等日常活动均需家属辅助。
今年8月,家属将老人送至上海市第五康复医院进行康复治疗。由于患者住在小昆山镇,距上海市第五康复医院路途非常遥远,奔波十分信心。就在一家人一筹莫展时,上海市第五康复医院的医生们告诉他们一个好消息:对他这种需要长期康复的患者,可通过双向转诊,转至离家近的小昆山镇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
家属非常高兴,9月15日,就携患者来到小昆山社区康复门诊。经康复医师仔细问诊、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为求进一步康复治疗效果,医生建议患者住院治疗,将病人收入康复病房。经近两个月康复训练,患者肢体功能大为改善,目前一般生活都可以自理。
中西医结合为康复增效
杜阿姨家住青浦区徐泾镇,11月2日,徐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中心建成后试运行第一天,饱受治疗不便烦恼的她闻讯而来。杜阿姨自今年4月起因受凉后出现右足跟疼痛,当时正值上海新冠疫情影响,她没有及时外出治疗,导致病情有所加重,此后无法长时间行走、站立疼痛加剧,期间只能服止痛药短暂缓解疼痛,严重影响她原本快乐的退休生活。
随着病情反复,到今年10月,杜阿姨的右足跟疼痛加重,甚至影响睡眠,但苦于子女不在身边,她去大型专科医院就诊并不方便,就医一直耽搁着。得知家附近的徐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功创建上海市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她立即跑来就诊。
巧的是,杜阿姨就诊时,正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运动医学科专家付国建主任来坐诊,经详细询问疾病过程及专业查体评估后,她被诊断为“右跖筋膜炎”,付主任开具了康复处方,建议可联合社区传统中医针灸一起治疗。
一周后,杜阿姨很激动,“脚不痛了,晚上终于可以睡安稳觉了!家门口这个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建得太及时了,大大方便了患者,为民办了实事!”
下一步,本市将继续推进社区康复中心建设,进一步增加社区康复服务网络覆盖面,“十四五”期间,本市社区康复中心基本达到全覆盖,让更多有康复需求的患者享受到“家门口”便捷智能化康复服务。
附:全市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
作者: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