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上,一系列来自中国的新药“吸睛力”十足:3个在研新药(耐立克、APG-2575、APG-115)的5项临床研究入选ASH年会展示及报告,4项获口头报告。这其中,仅耐立克,就有3项临床进展获选年会口头报告,这也是耐立克的临床进展连续第五年被ASH年会选为口头报告。
一年一度的ASH年会是全球血液学领域规模最大的国际学术盛会之一,全面涵盖了血液疾病的病因研究和治疗研究。ASH年会口头报告“五连冠“,中国创新药战绩耀眼。
耐立克为何收获如此“高光”关注?据悉,这是亚盛医药原创1类新药,为中国首个且唯一获批上市的伴T315I突变耐药慢性髓细胞白血病(也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简称慢粒)治疗有效药物,获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支持,在全球层面具best-in-class潜力。该品种于2021年11月获批在中国上市,打破了中国伴T315I突变耐药慢粒患者长期无药可医的困境,填补了国内临床治疗。
4年前,电影《我不是药神》让慢粒走进了公众视野,这是一种与白细胞有关的恶性肿瘤,又称“最幸运的白血病”。20年前,靶向BCR-ABL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出现和迭代,让慢粒成为了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的慢性病。患者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儿育女、回归工作和生活。
但“耐药“一直是慢粒治疗全球性的主要挑战。BCR-ABL激酶区突变是获得性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其中T315I突变是常见的耐药突变类型之一,在耐药慢粒中的发生率可达25%左右。伴有T315I突变的慢粒患者对所有一代、二代BCR-ABL抑制剂均耐药。在耐立克获批上市前,中国伴T315I突变耐药慢粒患者无药可医。
而在海外,尽管已有三代TKI获批,但因药物相关不良事件、药物可及性等原因,耐药慢粒的治疗仍存在未被完全满足的临床需求。全球慢粒专家都在期待一种有效性相当,但更安全的替代药物,耐立克让他们看到了这一可能。这正是该品种的临床进展能连续五年入选ASH年会口头报告的原因所在。如今,耐立克共获1项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快速通道资格、4项FDA孤儿药资格认定和1项欧洲药品管理局(EMA)的欧盟孤儿药资格认定。
今年耐立克入选ASH年会口头报告的3个研究中,有2项为其中国临床研究数据,主要研究者为北大人民医院血液科黄晓军教授和江倩教授,江倩教授将在会议期间作此报告。这也是江倩教授连续第五年在ASH年会口头报告耐立克的最新进展。中国的临床医生,带着中国创新药的中国临床研究数据,在ASH年会做口头报告,“中国创新“正不断为全球带去“中国智慧”,中国在血液学领域的学术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走向世界前沿。
耐立克另1项口头报告的进展为其首次公布的美国临床研究数据。主要研究者为来自MD Anderson癌症中心的Hagop Kantarjian教授,曾主导过美国一代、二代、三代慢粒治疗药物的临床试验。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耐立克疗效可媲美相较全球同类药物,安全性更佳。首次公布的该品种海外临床数据则表明,耐立克可克服全球唯一一个同类药物的耐药。这一数据意义非凡,意味着这一中国首发全球原创新药,有望改变全球慢粒治疗格局。
作者: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本报资料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