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光明使者”,从医20多年,已诊治各类疑难眼病患者近16万例,完成白内障、青光眼等各类眼病手术近4万例,最小年龄8个月,最大104岁,让不计其数的病患重见光明;他是上海市民眼健康的“大管家”,投身公共卫生事业,守护“一老一小”的眼健康,探寻新型眼病防治融合“上海模式”,被推至全国,获益人群超亿……他就是长三角眼病防治专科联盟会长、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院长邹海东。近日,邹海东被授予2022年“上海医务工匠”称号。
心系患者,成就“手术刀尖的舞蹈”
1991年,邹海东以优异成绩免试直升上海医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前身)本硕连读班。在他的印象中,上医学风正统,教师身上有股传统知识分子特有的“贵气”,专业上一丝不苟,以烛照精神言传身教。此后的从医路上,继承了这股“贵气”的邹海东再也没让它消散过。
毕业后,邹海东被分配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选择白内障和青光眼作为临床主攻方向。为了掌握好技术,邹海东向德高望重的前辈讨教,常给老师们做手术助手。每次做助手前,他会研读病历,备足功课。他会反复看别人的手术录像,分析录像里的细节。
为训练双手的灵敏度、稳健感,邹海东无数次在家练习用筷子夹玻璃弹珠。白内障手术中,有一个步骤是将眼球晶体上一层薄薄的膜撕开,专业术语叫“撕囊”。起初,邹海东总是做得不精准。为攻下这一难关,他用针头在洋葱皮上一次次试验手法,在猪眼上练习用刀步骤……历经磨砺,他更深刻体会到,做眼科手术,重中之重在于“步骤和动作严格规范”。
2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不计其数濒临失明的病患在他的妙手下重见光明。令他印象尤深的是,两年前,福建省宁德有一名30岁的外伤病人慕名找来,一打开眼纱,让见多识广的他也着实吃惊——原来,春节里,孩童放鞭炮,把他的眼睛严重炸伤。邹海东当即收治。
从角膜的重新修补、虹膜修补,到白内障摘除和青光眼的手术,再植入人工晶体,这一高难度手术持续3个多小时。一年前,这名病人到市一眼科复查,视力恢复到0.7,令在场医生颇感惊讶。今年春节,这名患者特意寄了一张开车的照片给邹海东,他的视力已恢复了!这是医生最美的“作品”,成就感油然而生。
邹海东沉浸于眼科世界,针对致盲性眼病开展临床诊疗和研究。迄今他已完成近4万例各类白内障、青光眼、眼底病等手术,其高超的医术被病人冠以“手术刀尖的舞蹈”。他积极开展临床基础研究,开发了国内首个自主产权的可用于低视力人群视功能主观评价的工具,率先完成国人白内障手术的主觉疗效和卫生经济学评估,改善患者对各类手术的认识和需求。
视野“前移”,守护“一老一小”眼健康
邹海东常说,一个医生如果满足于成为手术台上的“一把刀”是不够的,他从自己主攻的科研项目上已切实体会到,中国眼病防控不能仅着眼于后期的治疗,必须将触角伸向早期,以人群为基础、采用现代信息手段进行早期筛查既术前干预,是对传统医疗服务的一大突破,造福人群的意义丝毫不逊于后期的手术。
2011年,邹海东担任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副院长,2017年任党委书记。作为学科带头人,他的视野更广阔,心系整个上海的眼病防治工作。作为上海市防盲办公室主任,邹海东建立起了全国眼科领域唯一的临床诊治和公共卫生防治紧密结合的转化型研究团队,领衔上海市人群眼病防治融合的研究与实践,形成新时期眼病防治的“上海模式”,实现了上海市百万人口白内障手术率连续7年全国第一,构建了国内首个省级糖尿病眼病综合防治体系,将上海的致盲和中重度视力损伤率降至全国最低。
邹海东其实很早就投身公共卫生领域。1998年,还在市一医院工作的他得知北新泾社区在为老人的眼睛建立体检健康档案,当即投身其中。项目对社区4万多老人进行检查,对其中约7000名眼病高危老人的眼健康进行“摸底”、建立档案,并开展流行病学研究,探寻影响老年人视力和致盲的主要因素。这一历时10年的流行病研究显示,眼底病取代白内障成为致盲主因。
2014年,邹海东牵头完成的“眼病社区数字化建档-互联网传输-定点医院读片-社区转诊-分级治疗-社区康复”的健康管理模式项目,一举夺得当年上海市卫生政策研究类课题成果第一名。2015年起,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项目支持下,这一科研成果广泛推广。如今,上海已有80%的社区配有老人视力检查和眼底照片等服务,已为20余万糖尿病人建立了数字化眼病档案,并启动转诊管理。
上至老人,下至孩童,都是邹海东关心的对象。2011年起,邹海东率团队创建了国内首个医教融合青少年眼病防治平台,建立起儿童屈光发育档案数据库。截至2021年6月,已覆盖本市280余万儿童青少年,筛查710余万次。邹海东团队还建立了大规模儿童近视“筛查-转诊-干预-随访-建档-健康宣教-信息化动态管理”的早期防控模式。2019年10月,邹海东领衔起草的首个眼健康领域上海市地方标准《中小学生屈光不正筛查规范》正式颁布实施,并于2020年获批成为国家卫生行业标准,助力国家推进儿童近视防控工作。
甘作“追光者”,与更多人共沐光芒
“守护眼健康,需要更多医生加入。”目前,邹海东还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9名博士生的导师。为保持学术的敏感度,他几乎没有“业余时间”——早上6点出门,白天始终忙忙碌碌,晚上无法准点下班。他说,我们必须通过“时间管理”将每一小时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在学生眼中,邹海东就是一名“男神导师”。一名学生说,邹教授比起传说中的“理想导师”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教授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严谨踏实的科研态度和不惧困难的钻研精神。比方在论文撰写上,他力求表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精确到一字一句甚至一个符号、一个页码。严谨带教下,邹海东培养出大批优秀的青年医生。
邹海东近10次深入西藏、新疆、川南、贵州等偏远贫困地区开展慈善医疗救助服务,已完成慈善手术800余台,其中少数民族患者占80%;为当地医生授课近200场,带教当地医生50余名。
不畏艰辛的磨砺,赢得一次又一次突破。如今,邹海东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国家高校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17 项科技奖励。邹海东说,他会将工匠精神倾注于每一次门诊,每一台手术、每一个科研项目中,为解除患者病痛,与更多人共沐光芒。
作者: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源:受访方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