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医院系列研究之一
当今社会,人口老龄化日趋显著,老年痴呆患病人数不断攀升。阿尔茨海默病(AD)是痴呆最常见的类型,其精确诊断需进行腰椎穿刺取脑脊液或以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检测病理蛋白,操作复杂且普及性不高。近年来,梅奥老年队列、瑞典BioFinder研究等欧美知名团队先后发现外周血Aβ、p-tau等指标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疾病进展的预测有重要价值,但大部分研究结果基于欧美人群。华山医院系列研究首次前瞻性地在中国人群中对阿尔茨海默病外周血生物标志物的预测作用进行了验证,为外周血生物标志物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了更高等级的循证依据。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神经病学研究所赵倩华副教授和丁玎研究员团队通过对来自上海记忆研究队列(SMS)和上海老年研究队列(SAS)的临床和社区受试者的神经心理测评、认知临床诊断和外周血生物标志物检测,发现血标志物的水平随着阿尔茨海默病严重度的增加而逐渐变化,并和各分认知域功能有显著关联,其中血浆p-tau181蛋白浓度和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最强。基于外周血Aβ42和p-tau181水平,结合年龄、性别、APOE 4基因和教育年限建立的阿尔茨海默病诊断模型在中国人群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AUC=0.9),相关研究成果分别于2021年在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与治疗》)和Clinical Chemistry(《临床化学》)杂志发表。
在前两项研究的基础上,为进一步确立轻度认知障碍(MCI)这一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前期向阿尔茨海默病进展的预测因素,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及干预,该团队利用以往长期积累的样本库和临床数据库,检测了受试者基线时留取的血样,分析了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的患者8年间的多次跟踪随访数据。
研究发现,联合外周血Aβ42/40和p-tau181及上述基本人口学资料的预测模型,可预示轻度认知障碍患者未来8年的认知下降风险和阿尔茨海默病发病风险,“低Aβ42/40和高p-tau181”组合的高风险患者的AD转归风险是对照组的近5倍。
该研究成果于10月8日以《血浆Aβ42/40及p-tau 181预测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长期转归的队列研究》为题发表于国际期刊Clinical Chemistry(《临床化学》,影响因子:12.167)。
该研究首次前瞻性地在中国人群中对阿尔茨海默病外周血生物标志物的预测作用进行了验证,为外周血生物标志物——特别是Aβ42/Aβ40和p-tau181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了更高等级的循证依据。
本研究的第一作者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病学在读博士生肖朕旭,通讯作者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赵倩华副教授。赵倩华副教授为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PI,现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委员,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多项,发表论著近百篇,获上海科学技术奖等荣誉。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创建于1950年,目前是教育部重点学科、国家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复旦大学985重中之重学科和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连续10年位列复旦专科排行榜前列。上述系列研究基于该科室的2个队列——“上海记忆研究队列”是基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记忆障碍门诊的开放性队列,旨在探究阿尔茨海默病等痴呆相关疾病的认知、影像、病理特征和疾病的转归和预后;“上海老年研究队列”是基于上海市中心城区的社区人群队列,旨在探究痴呆和轻度认知障碍及其转归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
两队列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医学论文40余篇,其中多篇刊登在高影响力杂志上,未来将有更多原创性研究为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的疾病特征、预测转归和治疗干预提供更科学的指导。
作者: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