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中国行”今天(10月9日)在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启动,标志着培养心血管青年医生的“创新鸿鹄计划”全国巡讲项目拉开帷幕,活动将从首站上海闵行起航,途径国内20多个城市,将医学创新的理念和技术从上海带到全国,从心血管领域拓展到其他医学领域,预计有2000多名心血管领域青年医生从中获益。
启动式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院士作了《心血管创新启示录》主题报告,并现场演示其创新成果——国产完全可降解支架的植入。
“中国行”启动当日,葛均波院士在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用国产完全可降解支架给患者做植入术
据了解,此次活动目的是让以往充满创新激情却缺少资源支持的青年医师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新理念和本领;创新器械的概念验证和青年医生的创新梦有望实现;专业导师和特色课程也将利用CCI的平台,输出至全国各大医院、企业和大专院校,将医学创新理念、创新技能传递给志同道合、热爱创新的临床医生,为他们搭建与研发工程师互动交流的平台,最终促成理念-实践-成果的良性循环,即从临床医生中来,通过医工交叉,实现科研创新转化,最终服务患者。
闵行站作为CCI中国行首站,不但是传播医学创新的理念,更是为了培训广大的青年医师,教授他们掌握心血管治疗的创新方法,如何与工程师合作,如何将成果转化应用到临床实践。
“一个医生的创新应该是基于临床需求,并最终为临床服务,经得起临床实践的创新。”葛院士用他的创新经历和大家进行了分享。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TO)既往开通成功率低,并发症高,对医生的技术和体力要求都非常高,所以被称为冠脉介入治疗领域中的“最后堡垒”。2005年,葛均波发明了逆向导丝开通CTO病变的新技术,这一技术的推广和发展,将此项手术的成功率从70%左右提高到90%以上,手术安全性也得到保证,从而挽救了更多的临床患者。2018年葛院士在实践此项技术的同时,在世界范围内率先提出了主动迎客技术(AGT),使开通CTO病变的手术效率和成功率进一步提升。
除学术讲座,葛均波使用CCI成员研发的创新医疗器械对患者实施手术,他用国产光学断层成像(OCT)机器引导,完成了国产完全可降解支架的植入。而OCT机器的研发成功并投入市场使用的“功臣”就是CCI第一期学员、深圳中科微光医疗器械技术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朱锐教授。国产完全可降解支架XINSORB(心祥)也是葛均波自己研究成果成功转化的又一代表作。这些与世界同步的国产创新器械的使用,大大造福了广大患者。
据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心内科主任胡伟教授介绍,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由葛均波和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与器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发起成立,是面向全国临床医生及研究人员的非营利性民间学术组织,集创新培训、设计交流、研究支持、产业合作为一体,旨在激发一线临床医生发现和解决临床需求和临床问题的创新潜能,引导其积极参与医疗技术及相关器械创新和研发,并进一步为其提供概念验证和和临床研究平台,最终实现国产医疗技术与器械产品化的市场化,推动中国心血管事业“摆脱模仿”,立足创新,进而走向世界。
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的创新学院,是以美国斯坦福大学“Biodesign医疗器械创新流程”为主干,其课程结合中国自主医疗器械创新的本土实践经验融合而成。学院邀请国内外知名的创新实践团队为学员提供系统培训,同时为医务工作者、企业高校工程师和投资人提供交流平台。七年来,CCI创新学院已成功举办7期临床医生培训班,累计培养医学创新人才500余人,学员学成后相继成立30余家公司,创新在研项目超过100个;邀国内外创新导师100余人,申请专利200余项,超过10个产品已获批在国内外上市。
葛均波表示,国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拐点尚未出现,仅靠CCI俱乐部培养的模式还不够,如果说CCI俱乐部是火种,那这次的CCI中国行必将把创新的火种在全国形成燎原之势。让医学创新从医生中来,通过医工交叉,通过成果和专利转化,必将惠及广大的老百姓。
作者:唐闻佳 孙国根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孙国根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