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长发现,因疫情鲜少出门的宝宝对陌生环境更加谨慎和惊恐,除了熟悉的照护者,对陌生人的惧怕愈加明显,这是为什么?
其实,怕生是儿童社交情绪发育的一个正常阶段,通常在7-10月龄时尤其明显,这种反应可能持续几个月或者更长时间,直到宝宝18-24个月。和运动、语言等能力发展一样,社交情绪的发展也遵循一定规律,建立积极的情绪有助于发展儿童的智力,促进儿童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和亲社会行为。
出生-2月龄左右:
情绪行为主要与自身生理需求有关,比如饿了会用啼哭来表达,这个阶段的婴儿尚未形成对他人的特定偏好;
3-6月龄左右:
婴儿能感受到他人的情绪,区别对待成人的反应,对主要照顾者产生偏爱,但尚未对陌生人产生焦虑与惧怕;
7-24月龄左右:
宝宝对主要照顾者的依恋情绪逐步建立,会对家长的离开表示不安和伤心(分离焦虑),也会对陌生人的出现表示紧张和恐惧(陌生焦虑);
2岁以后:
随着认知和各能区的发展,宝宝会意识到家长的离开只是暂时的,因此能忍受短暂的分离,并逐渐发展出伙伴关系。
尽管陌生焦虑是婴幼儿正常发育的一部分,仍有一些措施可以帮助宝宝减少不适感,家长的反应对促进宝宝的社交情绪发育至关重要。
要点1:给予宝宝在陌生环境下的舒适和安全感
出门可以带上宝宝熟悉、喜欢的日常用品,如玩具、毯子等。不要忽视宝宝的怕生行为,或强行要求他们面对陌生人,这会加重宝宝的恐惧。
到达新环境或结识新朋友时,陪伴在宝宝身边,握住宝宝的手或让其坐在膝盖上。
如果宝宝对陌生环境或人物很不适应,家长在正面安抚的同时,可以通过玩耍来分散注意力,也可以先将宝宝带离,待平静后再试一次。家长首先要保持冷静和愉悦,因为宝宝能通过大人的情绪获得自信和安全感。
要点2:慢慢来
家长的耐心最为重要,在宝宝准备好之前,不要强行将其带去一个陌生环境或结交新朋友。让陌生的成年人在接触宝宝(如拥抱)前要等待一段时间。
对于年龄稍大的孩子,向他解释目前的情况,比如“我们今天来医院检查,医生是值得信任的人。”
要点3:多多接触新朋友
宝宝与外人接触并发现他们其实“很安全”的机会越多,越容易摆脱恐惧。家长可以热情地和陌生人打招呼,语调快乐、姿势放松、时刻保持微笑和目光交流,通过积极的肢体语言向宝宝证明自己不“怕”新朋友。
家长可以告诉新朋友,自己的孩子正在学习和适应与陌生人相处,不需要一直强调宝宝“怕生”和“胆子小”。
对于年龄稍大的孩子,可以约定一些应付陌生人的策略,例如“如果感到害怕就让我们一起静静地深呼吸”,这些固定的流程可以帮助宝宝在陌生环境中更好地自我调节,也会在面对陌生人时感到更加自信。
大多数宝宝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的恐惧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消失,如果家长发现宝宝的情绪不符合上述月龄所描述的大致情形,到了两岁也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或宝宝表现出的恐惧情绪非常强烈,建议家长及时前往专业医疗机构寻求帮助。
作者:戴霄天(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妇幼保健部医生)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