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主任,我们已顺利返回南昌,这次求医之行这么顺利,真的感谢您,感谢您的团队。”6月11日晚,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李俊主任收到一条表达谢意报平安的微信,这位在特殊时期到上海求医的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精准的治疗,也让医护人员们感到欣慰。
52岁的万女士来自江西,5月中旬在当地医院体检时发现右肝长了一个近5厘米的肿瘤,医生告知她可能已经罹患“肝内胆管癌”,病情十分严重,需要立即做肝肿瘤切除手术。
万女士心急如焚,但对于病情和治疗方案又拿不定主意,经多方打听和家属推荐,了解到上海十院肝胆外科李俊教授团队有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
5月,上海疫情防控形势持续稳中向好但防反弹压力仍然较大,经过一番考虑,万女士和家人仍决定“逆行”求医。
患者的信任就是医生最大的动力,李俊教授听闻病人强烈的就医需求,立即携团队进行准备,在严格按照上海市和医院防控要求完善核酸、流行病学排查、安排缓冲病房收治的同时,召集科内和多学科诊疗团队(MDT)专家进行线上讨论会,明确诊断和完善诊疗计划。
入院后经详细询问病史及检查,由于患者的主诉是“大便次数增多”,同时肿瘤指标系列中癌胚抗原(CEA)的结果有轻度升高,李俊发现原有的诊断可能并非万女士真正的病因所在,马上安排了肠镜检查。果然,万女士的乙状结肠里有一个3.5厘米的肿块,病理诊断为结肠癌,而且有不完全梗阻的可能。再结合影像科、肿瘤科的意见,最终诊断为乙状结肠癌肝转移。
李俊表示,类似万女士这样初诊时仅仅发现“肝脏里有个结节或者占位”,被误诊为“原发性肝癌”“肝内胆管癌”,但实际上最终诊断为“结肠癌肝转移”的病人很常见。
据统计,初诊时约有50%的大肠癌患者会发生肝转移,这就需要肝胆外科医生具备过硬的临床基本功,既要能拿下复杂的肝切除手术,又要具有丰富的胃肠肿瘤、甚至是妇产科肿瘤的知识,能够准确判断“肝结节”的本质。
明确了原发肿瘤仅仅是第一步,第二个挑战又出现了。
万女士的肝转移瘤虽说并不算太大,但是肿瘤所在位置却很糟糕,正好长在临近肝脏最大静脉即下腔静脉和最主要的出肝静脉即肝右静脉的交角上,如果切除这个肿瘤时稍有不慎,就可能诱发无法控制的大出血。
经MDT专家组的讨论,综合考虑病人原发灶和转移灶的治疗紧迫性,结合病人强烈的手术愿望,李俊团队决定接受挑战,一次性解决病人的原发癌和转移癌,在仔细规划手术路径后,为患者选择先用微创技术进行“腹腔镜结肠癌切除”,再通过“前、后入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扩大的右后叶切除术”。
5月26日,在完备的准备后,手术采用了团队接力的方式开展,先由科室里经验丰富的肝胆外科主任医师周波干净利落地完成“腹腔镜结肠癌切除”。
李俊通过“鞘外阻断右后叶肝蒂”“ICG荧光反向染色”和“术中超声定位”等巧妙的“连环计”,既完整、精准的切除了肝肿瘤,保证了肿瘤的安全切缘,又避免了损伤肝脏周边的大血管。奋战3个多小时后,手术顺利结束。
之后就是护理团队展现实力的时刻,经过快速康复理念的护理和治疗,三天后,病人已经可以进食白粥,排气排便,随时下地行走了。病人的快速恢复和家属的笑容,也让医护人员为之高兴。
李俊表示,高质量的“全病程管理”和“全技术平台”理念是保证大肠癌肝转移成功治疗的条件,近年来,团队已经完成许多高难度的大肠癌肝转移手术和综合治疗,其中不乏初诊时超过20厘米无法直接手术切除的巨大肿瘤,通过新辅助药物的转化后成功切除并无瘤生存至今的病人。
尽管发生肝转移的大肠癌已属于“晚期”,但在治疗有效的前提下,大肠癌肝转移病人的总体5年生存率最高可达 40%-50%。上海十院肝胆外科充分贯彻“全病程管理”和“全技术平台”相结合理念,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诊疗路径,通过对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基因表达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估,利用包括“外科手术”“新辅助治疗”和“微波/射频消融”等各种技术平台的组合拳打击肿瘤,能使病人获得最大的收益,延长生存期并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李晨琰 周迪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