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应急血透室运行已一月有余。
从画图纸、改建完成到收治病人,一个月来,应急血透室护理组长赵君花住在医院,与科室同道一起坚守血透战“疫”防线。
紧急搭建了一个应急血透室
时间回拨到一个多月前,有一幕,让赵君花难忘:一天深夜,一位在外院长期透析的尿毒症患者来到长海医院急诊内科。种种原因叠加,他已经7天没有血透了。对于尿毒症患者而言,每周2至3次、每次4小时的透析治疗是维持生命的基本保障。到达长海医院时,他呼吸急促,浮肿严重,眼中带着渴求。
“情况紧急,马上安排‘抗原+核酸’检测。”急诊医生一边说着,一边将他引导至应急血透室。确认抗原阴性后,血透即刻进行,看着“生命通道”再次畅通,这位患者默默流下了眼泪。
“看到患者哭了,我心里很不好受。”站在一旁全副武装的赵君花目睹了全程,她也湿了眼眶。
3月,本市不少医疗机构根据防控要求,有时为了开展疫情相关风险排查,不得不暂停医疗服务。特殊时期,患者就医难免受影响,而长海医院血透室,则成了很多血透患者的希望。
赵君花坦率地说,遇到危急患者,医生当然要抢救生命。但疫情之下,情况变得复杂,患者中密接、次密接的比例不低,一旦交叉感染,后果不堪设想。
3月28日,长海医院决定紧急搭建一个应急血透室,专为密接、次密接及出院出舱的市民服务。在长海医院肾内科主任郭志勇的带领下,团队选了医院门口的一处临时用房,从零开始,改建应急血透室。
48小时后,一间拥有6台床旁血透设备的应急血透室正式投入使用。不眠不休的团队不敢耽搁分毫,赵君花匆匆和家里交代了几句,便带着6名护士住进了医院。
特殊时期,医患沟通很重要
工作,很累。人手,不够。应急血透室内,医护人员每天三班倒透析至深夜。
令赵君花感动的是,所有人都不计得失,主动跨前。除了临床工作外,血透医护还面临着更复杂的对接与协调工作:与定点医院、居村委、疾控中心等及时沟通,动态了解血透患者的最新情况。
对于医护来说,很多时候,用在沟通方面的时间成本比治疗患者还要大。92岁的王爷爷和老伴儿同是尿毒症患者,多年来一直在长海医院血透室治疗。不巧的是,二老所住的楼栋因出现了阳性感染者被封控,老人家被确定为密接。
“老人没法理解,为什么楼里有感染者,自己就成了密接。”赵君花说,在与医护的沟通中,老人反复说“听不懂”,“患者强硬表达的背后实则是无助,他担心自己的治疗会不会就此中断。”
护士们没有放弃,反复与老人家解释。“王爷爷,你们的血透可以继续,我们新建了血透室,单人单间非常安全。”一句句宽慰的话语,让两位老人的心渐渐平静下来,疫情以来,他们的血透治疗得以持续。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疫情之下,这句话尤显其内涵。”赵君花说,特殊时期,医患间的沟通很重要。但某些时刻,患者的不理解,也会让身经百战的她感到有些委屈,但她依旧选择沟通。
有一次,一位血透患者持“黄码”来了。询问得知,原来他前期没有按照要求参加全员核酸筛查,也没有24小时内的核酸阴性报告。但这名患者理直气壮,要求马上进行血透治疗。
在确认患者状态良好后,赵君花向他解释,核酸检测是对自己、对其他患者也是对医护负责,长海医院为血透患者特设绿色通道,2小时内就可出核酸报告。与此同时,赵君花郑重地向他承诺,“不论多晚,我们都会给你进行血透治疗。”长时间的沟通后,患者最终选择了理解。
记者从上海长海医院肾内科获悉,截至目前,紧急血透室所有医护人员零感染、血透患者零分流、血透中心零闭环,在这里,所有医护将继续坚守一线,为患者生命护航。
作者:李晨琰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