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抗击新冠疫情的前沿阵地;这里,是呵护幼小生命的战斗堡垒;这里是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68病区。作为密接新生儿及新冠阳性母亲分娩的新生儿的定点收治病区,这里被众人亲切地称之为“小红楼68病区”。
今天正好是母亲节,在妈妈无法陪伴在身边的日子里,这里有一群临时的“大白妈妈”守护着初来乍到的宝贝们。
5月2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68病区100号床的小宇(化名)由爷爷接出院了,这也成为复旦儿科第100位出院的密接新生儿。截至5月6日,复旦儿科共收治新冠阳性孕妇产下的密接新生儿156例,已出院110例。
一个个新生儿救治单元和床单位迅速建立
根据上海市卫健委的统一部署,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临危受命”,承担接收全市新冠阳性产妇所生的新生儿。为了更好地做好疫情防控及患儿救治工作,医院决定立即启用“小红楼”,设立68病区。
新生儿科主任曹云带领医护团队准备病房布置及物资,从第一台暖箱、第一台呼吸机,到第一台监护仪、输液泵、光疗仪,一个个新生儿救治单元和床单位迅速建立。
在医务部主任柳龚堡、护理部主任顾莺、院感科主任王传清的通力合作及帮助下,迅速组建医护团队,制定收住院及出院流程、病房管理制度,各项工作逐渐步入正轨。3月30日收治了第一例新冠阳性母亲分娩的新生儿。
危重症救治任务接踵而至,90后年轻医护成主力
病区工作展开后,各种危重症救治任务随即接踵而至。作为密接新生儿的收治病区,68病区每天会接收来自上海各个定点医院新冠阳性产妇所生的新生儿,其中不乏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发育畸形等危重新生儿。
4月20日,一位小宝宝入住68病区后,主治医生发现孩子有血氧饱和度波动,吸氧后仍不能完全缓解,跟常见的新生儿早期肺部疾病不同,敏锐的医生第一时间意识到孩子需要排除先天性心脏疾病。
急诊联系心超室1+4防护进入病区进行床旁超声检查,结果证实为紫绀性先天性心脏病: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伴梗阻性,需限期手术,为挽救患儿赢得了先机。最终,在医院领导全面统筹协调下,小宝宝顺利完成手术,成功挽救了幼小生命。
68病区所在的小红楼是儿科医院新近启用的病房,各种生活设施尚未齐备,但在倾力救治患儿的过程中,众人凝聚成温暖的大集体,还有人提议,休息时也希望待在小红楼,这样既可以作为储备随时给临床救治提供应急力量,同时也避免产生因回小区后有暴露风险而不能返岗的担忧。
一批又一批医护接力再上小红楼,很多90后的年轻医生和护士成为主力,他们工作的责任心和热情丝毫不逊。
负压病房的救治工作尤为艰辛,医护人员穿着大白、戴着面屏和双层手套,不到几分钟浑身就已湿透,连续几小时不能吃东西、喝水、上厕所,连续封闭式管理,吃、睡都在小红楼,还不能洗澡,这极大地考验着医护的生理极限。但是,“不怕苦,不怕累,我们是有担当的儿科人!”
承担“临时妈妈”照护任务,助宝宝一家团聚
在接孩子出院时,很多家庭都遇到了不同的实际困难,家人全阳、小区被封、没有私家车、缺奶粉尿布......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务必想各种办法帮助宝宝们与亲人团聚。”这是医院领导的嘱托,也是医护的心声。
于是,68病区的医护人员除了积极准备出院小结,联系社工部捐赠奶粉尿布等生活物质,还主动联系社区居委协调车,甚至多人次穿好防护服直接将宝宝们送回小区。
一名有子宫肌瘤、甲状腺癌术后口服药物的产妇,因有妊娠合并症特意从福建来沪产检和分娩,结果遭遇疫情。
剖宫产下患儿后,核酸异常的母亲被转至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小宝宝转入复旦儿科68病区隔离观察,父亲则在酒店隔离。
4月9日,小宝宝可以出院了,但因母亲仍在隔离期,父亲在酒店隔离,一家无法团聚。医护人员又继续承担起“临时妈妈”的照护任务。直到4月14日,父亲隔离结束后,医院为小宝宝出具解除隔离证明,协助父亲接孩子出院顺利返家。
当看到父母接过自己孩子稚嫩的小生命时,连连的道谢声,让年轻的医护对“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如今,驻守在“小红楼68病区”的复旦儿科人坚守岗位,时刻保持战斗状态,凝聚冲锋的合力,为战“疫”贡献力量。
作者:李晨琰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