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舱医院对大多数人而言似乎意味着神秘。作为一名方舱医院的管理者和亲历者,静安区中心医院副院长、方舱医疗队领队王骏眼中的方舱,则是一个由守护者和被守护者组成的相对封闭的小社会。他说:方舱里的人没什么特殊,只是这里所有人的故事让我真正体会到什么叫“人间感动”。以下是他的记录:
她,是我们这支医疗队里的一名护士。
当我在方舱里看见她的时候,她正抚着腰一瘸一拐地走着。我问她怎么了,她说是老毛病,可能这两天累了,腰椎病犯了,我让她出舱休息,她却答:“我可以坚持,大家都很辛苦,人手也不足,如果我休息了,别人就得多做”。
第二天事情一多,我居然把她的事给忘了。直到看到其他同事转发给我的微信时,我感觉到自己整个人都快绷不住了。就是她,第二天自己居然悄悄用了一点甘露醇和地塞米松缓解症状以后,就又进舱工作了。
她,比我儿子年纪还小。
进舱前换防护服时,她把自己的手机放在穿衣间的纸箱里,结果保洁阿姨把纸箱当成垃圾给清理了。等到她下班出舱时,到处找不到手机,急得都快哭出来。我一听说赶紧过去找她,我跟她说没事,可以帮她买一个新手机。可是她的回答让我近乎哽咽,她说:“是我自己没放好,不能让你买,能不能给我一个闹钟,主要是手机丢了,我怕明天一早上班醒不过来。”
看到她那张稚嫩单纯的脸庞,我尽然恍惚是什么力量能让这么年轻的小姑娘坚守着自己的一份担当,让她急得快要哭出来的不是丢了手机,而是生怕没了手机,无法唤醒她疲惫的身躯第二天再次投入岗位。
她,是我们方舱医疗队的院感老师,俨然已成为方舱所有工作人员心中的女神。
我们方舱团队除了医护人员以外,还有完全没有任何医疗背景的民警、保安、保洁、场馆运维、消防等工作人员,如何能够让他们在最短时间内完全掌握院感防护技能,尽快投入到各自的工作岗位,真是难之又难。
她不分昼夜地对他们进行一轮又一轮的示范和培训、考核。手该怎么洗、防护服该怎么穿、怎么脱,哪些地方不能随意进出……她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教导着,直到每个人都考核合格。
方舱内所有工作人员不一定都认识我,但没人不认识她,都很自豪地说:“我们保护病人,王老师保护我们,她是我们的守护神”。
她是慈爱的,对所有人像大姐姐一样苦口婆心;她又是严厉的,对于任何穿脱防护服的不规范处,她甚至会用教鞭“敲打”。无论她多么严厉,却成了我们方舱团队中最受爱戴的人。
方舱开始正式投入运营的第二天,正好是王老师的生日,队员们用特殊的自制蛋糕和方便面表达了所有人的敬意。她太累了,从开始投入工作以后嗓子一直是沙哑的;她太累了,以至于那天中午前一分钟还在和我们说话,后一分钟她已经躺在地板上睡着了。
她是一名专业药师,临危受命投身方舱。
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组建药房、建立药房信息管理系统、创建方舱药品目录谈何容易,可是她做到了。如果做到这些还只是体现了她的专业素养以外,而让我感动的却是她的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高尚品德。那天,我看见她在到处在兜房间,起初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直到后来,她过来找我,她说:“院长,我在二楼的一个房间看见一个橱柜是空的,我们因为有精麻药品需要上锁双人管理,这个橱柜我们能用吗?”
其实她本可以不用自己去找,只需要对我提出药方管理要求和配置,我也必须安排好,可是她为了减少我的负担,尽然自己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去搜寻。我说,“当然可以用啊,等一下我找人帮你搬一下。”当我后来安排工人去帮忙搬橱柜时,他们告诉我药房的两个女孩已自己搬好了。她就是这样,尽可能带着团队把事情做好。
她,只是所有的她们的一个缩影,她是父母的心肝,爱人的宝贝,孩子的依靠,但在这里,她们每个人都是英雄。
为了上海这场“疫”情保卫战,她们无畏风险、不惧辛苦,日夜坚守在自己的岗位。我内心里已经向她们说了无数遍感谢,但从未说出口,因为一句简单的感谢让我感觉苍白,她们现在最需要的不是感谢,而是休息,以及为了这场疫情能早日结束而为之奋斗的一种满足。
我想对所有人说,这里没有英雄,都是再普通不过的普通人,她们需要理解,需要休息,需要多方的关爱。她们的名字或许不会有人记得,但她们的精神不该被遗忘,那就是白衣天使的奉献精神。
作者: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